師:很不錯,很有思想。還有嗎?
生P:我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成雙作對存在的:天和地,高山和大海,運動和靜止,生存和死亡,雄的和雌的,強的和弱的,善的和惡的——幾乎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沒有了這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們的祖先用陰陽來解釋一切事物的運動,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
師:你的看法已經進入哲學世界了,這一點,將來學習哲學知識時會懂得更多。還有嗎?
生Q:我早上來學校時自行車的鏈條斷了,車子就沒法騎了。現在我想,這個世界是可以用鏈條去解釋的。我們現在的世界是這個樣子的,但它過去不是這個樣子的,從過去的樣子變成現在的樣子,這是鏈條的兩個環節;將來的世界會代替現在這個樣子,將來的將來又會代替將來的世界。正是這種無窮盡的鏈條,才構成整個宇宙的永恒。我看,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的,我可以用一根鏈條串起整個世界的一切。
師:你們都說得很好。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認識和解釋世界,獲得一份獨特的感受。我們這樣去想的時候,都可以有周曉楓寫《斑紋》的那種感受——我們本著這種體驗再去讀《斑紋》,就會有一種親切感,不會像開始時那樣覺得這篇作品難以理解,我們可以感覺到,寫這類文章時,作者到底是想介紹科學知識呢還是在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閱讀能力的欠缺,有時候需要寫作體驗去彌補。同學們下課以後,請就這節課中的體驗或你對世界的認識方式寫一篇作文,再認真閱讀課文——理解以後再去閱讀,一定會有更深的感受。
從上麵的課堂教學結束階段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董老師的閱讀教學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對課文的理解上,關鍵在於理解後引導學生的思想升華。在學生已經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董老師注重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升認識。老師引導學生:“作者借斑紋,寫了她對世界萬物存在的狀態和法則的一種理解和感想。
換句話說,作者是從斑紋的角度來探索世界的存在法則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不隻有斑紋,還有別的形狀、別的東西。譬如,我們的祖先就用金木水火土來解釋世界的構成和運行法則的;物理學家,是從物質的運動狀態來探索世界的運行規律的;數學家,是從數的角度來探索事物的關係的,等等。我們可以從無數個角度、從無數個點著眼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感受貫串起來,就像周曉楓從‘斑紋’角度所做的那樣。我們能不能試著從別的角度來認識世界的存在法則呢?”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的學生從圓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有的學生從對稱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有的學生從鏈條的角度來認識世界。
學生一旦以適當的方式打開思維的閘門,就會呈現出繽紛的世界。思維活躍之後,需要及時加以整理,所以,董老師最後要求學生課外“就這節課中的體驗或你對世界的認識方式寫一篇作文,再認真閱讀課文——理解以後再去閱讀,一定會有更深的感受”。
2.提升情感
學習語文,同樣不僅僅是了解課文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理解的情感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信念體係中去,並且用此來指導具體的行動,最終形成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完善學生的性格,這就是通過教學提升情感。內化情感一般經過從理解課文的情感到評價課文的情感,再到選擇內化情感的過程。其中,學生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和經驗為參照對麵臨的情感作出評判和抉擇,是情感內化的關鍵的因素。學生隻有能夠評價情感,認清情感因素所包含的是非曲直,才能夠深化、穩固這種情感,並將這種情感納入原有的價值體係中去,或形成新的價值體係,進而用來引導自己的行為。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隻注重引導學生針對客體——課文的情感進行評價,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針對主體——學生自己的情感進行評價。這樣學生的情感就難以得到升華。因為,學生的自我情感的評價,是從評價他人和集體評價中逐漸形成的。通過這樣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更好地深化和穩定自己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