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教學結束技能(2)(3 / 3)

我們來觀摩一位教師的教學片段:

【例8-4】師:同學們,小學我們學習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哪一位同學能作扼要的複述。

生1:說的是孔融很小就能把大的梨讓給哥哥,自己吃小的。

生2:孔融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文明禮讓。4歲那年,有一次客人送來一筐梨子,兄弟幾個都圍在筐旁想吃梨,父親讓最小的孔融先挑,他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

師:兩位同學都複述得好,一個簡要,一個比較具體。但同學們知道這則故事關鍵在哪個字眼上?

生:(異口同聲)“讓!”

師:好。同學們,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傳頌下來,成為文明謙讓品德的典範。如今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有人認為還需要謙讓精神,有的卻認為謙讓落伍了,再也不能適應社會了。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漫畫(畫麵上有句話“還講這個《孔融讓梨》,讓孩子將來怎麼適應社會”),大家分組討論。

……

生A:當今社會還需要謙讓精神,有謙讓方能適應社會。如:開學初發新書,往往都有一兩本破損或起皺,如果同學間沒有謙讓精神,人人都不要皺的書,那這本破損或起皺的書怎麼處置呢?幸好有些同學站起來說:“老師,請把那本書給我吧!”所以社會需要謙讓精神。

生B:反對。在公共汽車上你把座位讓出來給老人、孕婦坐,反倒被一些眼明手快的人搶先坐下了。這種謙讓還有什麼意義呢?

生C:學習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的同學,你能對他說把名次讓給我嗎?或者說我的第一名這次就讓給你了。這明擺著是不可能的,因此說謙讓精神已不適應社會的需要。

生D:這個觀點應該看環境而定,有些無所謂的小事可以互相謙讓,但是在一些重要的事物上,必須寸土必爭。如在學習上應該展開競爭,才能互相促進。

生E:我認為當今社會競爭很激烈,但是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上、社會上都需要這種“謙讓”的美德。學習上有了謙讓才能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沒有了會故步自封;工作上有了它能更好地開拓事業,沒有了便會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社會上有了它,能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沒有了它整個社會則無法發展,不進則退。

師:同學們都能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而且能把好的意見寫在膠片上,都能夠開動腦筋想問題,特別是同學E他能很全麵地談論帶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不過老師想補充一句:“競爭和謙讓精神並不矛盾,競爭中你大可當仁不讓,切記有禮有節。競爭無論如何激烈,也必須學禮、識禮、守禮,方能提高效益。”課後同學們再把它整理成一篇小作文。

在這一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聯係各自的生活認識,展示各自的看法,不同視角觀點之間的相互啟迪與補充,完善、加深對課文情感的認識,最後形成了共同的見解。在教學結束時讓學生明白了:競爭和謙讓精神並不矛盾,競爭中你大可當仁不讓,切記有禮有節。競爭無論如何激烈,也必須學禮、識禮、守禮,方能提高效益。

正是通過這樣日積月累的評價活動,消除消極情感,糾正糊塗認識,發揚積極情感,光大正確觀點,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