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教學結束技能(3)(2 / 3)

這樣的結束語,與其說是課的結束,不如說是課的開始,“曲終收撥”卻樂音未停,“餘音繞梁”而興趣不減,從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通過節選而讀完全篇,從所學的這一篇課文而擴充到與之相關聯的其他作品,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

(六)激發探究

激發探究,是教師在教學將要結束時,順著學生思維深入、學習氛圍高漲的狀況,提出新的研究問題,用以激勵學生課外研究的興趣。這種課堂教學結束形式,可以激勵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感到“學無止境”,課後繼續揚起再學習的風帆。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執教《死海不死》一文,在將要結束課堂教學任務時,適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從課堂學習引向了課外拓展探究活動。

【例8-7】師:同學們,這堂課我們著重學習了知識小品的文體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聰明和自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後還有一點時間,我還想出個難題考考大家,這可是個“高精尖”的大難題,你們如果這個問題也能解決了,我就真正佩服你們了;如果你們怕難,那我們來讀幾遍課文就算了。

生(七嘴八舌):我們不怕難……

師:好,那現在我就宣布這道難題了?

生(七嘴八舌):宣布好了……

師:宣布之前,請同學們先把課文最後一段一起朗讀一遍。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師:課文最後這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後可能幹涸,我先問你們,作者推斷的根據是什麼?

生1:近十年來死海每年水麵下降40到50厘米……按照這樣的速度下降,死海數百年後自然會幹掉。

師:那麼,死海水麵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生1:因為這裏炎熱幹燥(師插問:你怎麼知道?)地理課上學到過,課文裏也說“豔陽高照”。因此死海海水的蒸發量大於約旦河輸入的水量。蒸發多,輸入少,所以海水每年下降。

師:說得很對。現在請大家聽好了,我出的難題是:按照作者這樣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會幹涸嗎?

生2:我認為死海數百年後不可能幹涸,因為到那時科學比現在更加發達,人類肯定有辦法救活死海。

生3:我認為他把老師的問題理解錯了。我理解老師的意思是……(語頓。

師插話:我知道你理解我的意思,不要急,慢慢說。)老師是問按照課文作者的辦法推算,是不是一定會推算出死海會幹涸的結果。

師:對,我就是這個意思,感謝這位同學把我的意思解釋得十分準確。(對生3)那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生3不語)看來有點為難你了。這樣吧,我把問題再具體化一些:死海海水的蒸發量大於約旦河輸入的水量,是作者認為死海將會幹涸的原因,你認為死海的蒸發量是不是一個不變的常量?

生3:不是。(師插問:為什麼?)在雨水多的年份蒸發量就會減少。

師:請注意,天氣變化或地殼的變動等等這類偶然的因素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以內,何況死海盆地的氣候幹旱少雨,全年的降水量加在一起不過50~60厘米。剛才你把我出的難題解釋得很好,怎麼自己倒忘了?請你從作者計算的思路這個角度去思考:即使按照作者的計算,死海的蒸發量會不會變化?

師:啊,好多同學都舉手了,看來都找到答案了。請大家把手放下,讓他(指生3)再想想,他很聰明,我相信他很快就會想出來的。

生3:蒸發量也就會變小。

師:為什麼?

生3:死海的海水每年下降,死海的麵積也會逐漸縮小。

師(向全班):大家說說,海水的蒸發量和海麵麵積是什麼關係?

生(眾):正比關係。

師:既然死海海水的蒸發量隨著死海海麵的逐漸縮小而減少,那麼結果會怎樣呢?

生3:當蒸發量小於約旦河水輸入量的時候,死海就死不了了。

師:不一定要等到“小於”的那一天,再想想。

生3:等於。

師:對啦!當死海海水的蒸發量等於約旦河水的輸入量的時候,死海就死不了。當然羅,那時的死海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無邊無際,波濤起伏,而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得不像樣,這是一種什麼狀況?

生(齊):半死不活!(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