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對!就是半死不活!同學們果真智商很高,這個難題也沒有難住你們。
不過,死海究竟會不會死,恐怕不是一個計算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問題。事實上,造成死海海水連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為海水的蒸發量大,更主要的是人為的原因:以色列和約旦大量截流約旦河水用於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約旦河輸入死海的水量越來越少。這一嚴峻的事實已引起不少科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憂慮,一項名為“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的活動已經開始。死海處於地球陸地的最低點,人稱“地球的肚臍”,不僅有獨特的旅遊景觀,而且它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尤其是氯化鉀和溴。同學們雖然沒有去過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關心地球的命運,為此我建議大家用我們的智慧參與到“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的活動中去。請回去做兩件事:第一,上_網搜索關於死海的資料(建議用www.google.com搜索引擎);第二,參考、運用網上資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為題寫一篇文章,為拯救死海進行呼籲,或提出拯救死海的辦法、建議。當然啦,我們的文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以表明我們關心地球命運的立場。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長大後都能夠成為一名自覺的環境保護主義者。
從上麵的課例可以看出,錢老師激發學生從課內學習走向課外探究的方法十分巧妙。首先,教師在鼓勵學生的基礎上使用激將法:“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聰明和自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後還有一點時間,我還想出個難題考考大家,這可是個‘高精尖’的大難題,你們如果這個問題也能解決了,我就真正佩服你們了;如果你們怕難,那我們來讀幾遍課文就算了。”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學生果然被激發起探究的熱情。接著,教師從課文存在的微瑕提出研究問題:“按照作者這樣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會幹涸嗎?”然後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問題的實質,提供探究的背景資料和研究方法。最後布置學生課外探究的具體任務。這樣布置課外探究任務,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還指明了具體可行的探究途徑,以保證學生課外喜歡探究,能夠探究,真正探究。
其實,結束方式無定式,好在巧用中。語文課堂教學結束的方式還有很多。
隻要我們始終牢記“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用心揣摩,注重創新,就一定能夠創設出豐富多彩的、畫龍點睛般的教學完美結局。它不僅可以歸結全篇,深化主題,而且可以把教學的內容提煉升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更深入、更廣闊的領域,並把學生從課堂教學引向更廣泛的課外學習,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四、教學結束技能靈活運用
為了便於初學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語文課堂教學結束技能,上麵所列舉的六種教學結束範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教學結束方式為主的教師教學活動。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結束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結束方式,也可以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結束方式;既可以是單一類型的教學結束方式,也可以是多種類型結合的教學結束方式。下麵我們介紹的特級教師董承理老師執教的《讀枙伊索寓言枛》一課的教學結束方式,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總結課堂所學習的理解文章的方法。
【例8-8】師:現在,同學們對這篇課文的基本內容和寫作目的都有自己的看法了,原先對文章的理解都得到某種程度的修正了。隻是,恐怕還有個遺憾:
老師沒有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寫在黑板上,沒有明確告訴大家這篇文章應該怎麼理解。應該怎麼理解,這不是我最關心的。能夠形成自己的理解,並且能夠檢測和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我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檢測方法。第一點,看什麼?
生(齊):文章的思路。
師:對。怎麼看?
生Z:豎著讀,看話題是怎樣發展的,把它們連成一個整體。
師:嗯。然後呢,該怎麼做?
生S1:靠近文章,仔細閱讀原文,品嚐原文的語言,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像我們剛才分析作者“糾正”《伊索寓言》那樣。
師:如果感到還沒有把握呢,該怎麼做?
生S1:再拉開距離,看作者的寫作背景,看文集裏其他文章的相關內容,看文章的環境。
師:談得很好。對閱讀來說,學會讀書遠比記住理解結論重要,會檢測自己的理解,一時理解錯了也不要緊,隻要懂得方法,自己會糾正過來的,釘子碰多了,慢慢就成熟起來了,理解的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下去之後,請同學們認真地品讀《讀枙伊索寓言枛》,好好欣賞作者的幽默。然後,再找幾篇難一點的文章來讀一讀——我建議大家去讀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後自己檢測理解的可靠性,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