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討論討論可以學到別的同學的長處。
生:提出問題等於解決問題的一半,我們要學會提出問題。
師:說得真好!你們問題提得好,解決得更好,兩個方麵都得滿分。我再來補充一點:我知道,你們金華的孩子都很用功,如果再加上多思考問題,就會越學越聰明。學習刻苦是一隻翅膀;開動腦筋,是另一隻翅膀,你們這些小老虎就會飛起來。這就叫做——
生:如虎添翼。(笑)
師:好,說得好!這樣,你們就將走上“四化”建設的崗位,就會成為頂呱呱有用的人才了。好,課上到這兒,我很滿意。謝謝同學們,下課!
3.《新型玻璃》的教學結束:
師:你們就是未來的發明家、創造者!你們想不想設計出更新型的玻璃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出力呢?說說看,你們有什麼想法?
生:我想設計一種玻璃能使房間自動調節幹濕度。
生:我要發明一種發光玻璃。天黑了,它能自動放光,室內不必再裝電燈,可以為國家省很多電。……
師:同學們的發明真多,而且都有價值,我想以後一定能實現。如果那時你發明成功了,可不要忘記打個電話告訴老師一聲嗬!好,現在請大家參照課文的寫法把自己的設想寫下來。
學生在饒有興味的活動中,獲得了全麵的發展:語文工具和思想情感、想象和說話、讀書和寫作等等。
4.《雲南的歌會》的教學結束:
師:不少寫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們生活的卑微,卻意識不到這個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對生活的意義,感覺不到它的尊嚴。
沈從文是個例外。他始終以“鄉下人”的視角,從鄉村的民風民情中發掘人性中優美、自然、鮮活的生命形態,以喚醒那些在塵世風煙中漸次迷失的靈魂。
邵燕祥說:“從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晝夜地流下去,潤澤當代的直到後代的無數焦渴的靈魂。”
在今天這個物質喧囂忙忙碌碌的現實世界裏,我們周圍跋涉著太多疲於奔命而日益滄桑的靈魂,包括我自己。
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野間自在優美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於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
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讓清風明月走進心靈,讓勞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綠的枝芽。我期待著大家每天都有燦爛的笑容,讓我們的生命鮮活滋潤地筆立於天地之間!
二、教學結束技能微格模擬訓練:從下麵各題中選擇一題,進行教學結束設計,然後在微格教室中進行模擬練習,分析其中的效果。
1.下麵是《小石潭記》的課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作者簡介;朗讀課文,疏通字詞;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是一篇遊記,說說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品讀賞析,走進心靈。(在柳宗元眼裏,小石潭很美,美在哪兒呢?柳宗元麵對這樣一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小石潭,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如何理解“心樂之”和“淒神寒骨”的矛盾。)
請接著具體設計這課教學的結束方式,然後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訓練,評價設計效果,並具體說明設計的理由。
2.下麵是《石壕吏》的課堂教學過程:第一遍讀課文,是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作配樂朗讀課文,思考可否用這首樂曲作電視劇的主題曲。第二遍讀課文,是研究如何將課文改編成電視劇,包括三個統一的小問題:如何根據課文第一部分為四個人物設計特寫動作,如何根據課文第二部分設計畫麵表現老婦人的話,如何根據課文第三部分設計畫麵、音響並補充情節。第三遍讀課文,是討論根據《石壕吏》改編成的電視劇,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悲涼”還是“悲憤”。
請接著具體設計這課教學的結束方式,然後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訓練,評價設計效果,並具體說明設計的理由。
3.下麵是《社戲》的課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整體感知(解釋戲的含義、簡介社戲);文本探究(賞戲外戲、賞戲中事、賞戲中人、賞戲中景);解讀主題(反複朗讀,兩次看戲與社戲的區別?寂寞何在?)
請接著具體設計這課教學的結束方式,然後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訓練,評價設計效果,並具體說明設計的理由。
4.下麵是《鄉愁》的課堂教學過程:情境導入;走近作者;走近作品(讀懂詩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走入文本(讀出詩情:四小節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不同的情感?借助什麼來表達的?如何讀出豐富的感情?)請接著具體設計這課教學的結束方式,然後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訓練,評價設計效果,並具體說明設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