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開展一堂課的教學總是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技能。因此,我們在學習教學技能時,不僅僅是能夠掌握一個個單一的課堂教學技能,更需要學會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技能,協調地、綜合地運用於課堂教學。
一、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綜合運用的原則
(一)計劃性原則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感受高尚的情感世界,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教師在上每一節課前都需要精心設計教案,這包括深入研讀文本,多角度了解學生,科學確定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恰當地運用教學技能。但是,有些新教師在備課時常常更多地關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而對教學技能運用的設計注意不夠,在教學中會出現教學策略單一,教學技能運用不適合而低效等現象。
有時候有些教師觀察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會產生一種誤解,似乎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在教學時靈機一動,即興隨意地運用教學技能,其實優秀教師能夠達到這一境界,是他們長期一直對其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從而達到能根據教學具體情境熟練運用教學技能的程度。因此,新教師在備課時一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計劃好怎樣運用相應的教學技能,例如,怎樣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精彩的導入,什麼時候應該簡明扼要地講授,在什麼情景下應該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精心設計提問更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適配性原則
教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教學技能的運用與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相適配。教學首先是要確立教學目標和內容,然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能去引導學生學習。換言之,教學技能的運用,就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提供相應的排除故障的相關信息或思路,讓學生進入一種突然的、說不出的、直覺的體驗狀態,促使學生開動腦筋,進一步思考與研究,最終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靈活性原則
新課改強調教學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相結合。這就是說,教師一方麵要在課前進行精心的備課,預設好教學方案;另一方麵,又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有可能會動態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教師也就及時調整教學技能的運用,例如動態生成新的問題、新的組織學生活動的方式等,這就是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二、教學技能綜合運用案例分析
《讀枙伊索寓言枛》的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診斷學生初始閱讀狀況
師:《讀枙伊索寓言枛》這篇文章,同學們在上課前已經讀過了。現在,我_們來討論預習時請大家思考的兩個問題:這篇文章是講什麼的?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什麼?
生A:我覺得這篇文章表麵上講的是寓言的問題,實質上是批評當時的社會現象。因為他在文章中列舉了幾則寓言,然後提出了自己對某些社會現象的看法。作者在文章中寫了許多方麵的內容,真正的目的在對社會現象提出了批評。
師:這位同學很勇敢,而且說得很肯定,充滿了自信,很好。
生B:我覺得這篇文章意在糾正《伊索寓言》的某些看法。作者強調了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尤其是伊索的寓言。
師:好的,你的觀點很明確,並且說得簡單,扼要。
生C:在這篇課文中,錢鍾書剖析了《伊索寓言》,然後聯係一些社會狀況,發現跟寓言所說的不一樣,於是談到了對小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教育孩子一定要聯係生活實際。作者覺得《伊索寓言》所說的故事不夠切合生活實際,覺得有必要去糾正它。
師:好,你的意見與剛才那位同學有些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不錯。
生D:作者認為應該為孩子的良好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伊索寓言》固然能教育孩子,但主要的還要看看我們這個社會,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極其重要。
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這篇文章是講什麼的?
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談對這篇文章寫作宗旨的理解。這是了解學生對課文初步理解的情況,關心學生在教師未講之前的閱讀狀況。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產生了分歧,“一種是認為本文批評某些社會現象的,另一種是認為談用寓言教育孩子的問題的,還有一種意見是認為課文是糾正寓言的幼稚和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