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課堂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1)(2 / 3)

(二)確定目標,指明學習方向

師:把剛才的發言加以梳理,概括,實際上有這麼些意見:一種認為本文是批評某些社會現象的,另一種認為是談用寓言教育孩子的問題的,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課文是糾正寓言的幼稚和簡單的。不管持哪種觀點,這些同學都讀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很可貴的。但是,就作者的本意來講,在一篇短文裏不可能有這麼多不同的核心話題。也就是說,這些意見不可能都符合作者的本意,肯定有一些理解是不準確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檢測——理解的過程也是自我檢測的過程——為自己的理解尋找根據。怎樣檢測呢? 第一步,是看文章的思路。怎樣看思路?要學會豎著讀。

(學生覺得奇怪,低聲議論)

教師雖然在備課階段就有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最終的具體的教學目標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理解狀況動態生成的。麵對學生理解的分歧,教師讓學生意識到真實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情景: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彼此不同,但作者寫一篇文章不可能有這些彼此矛盾的意思。“這些意見不可能都符合作者的本意,肯定有一些理解是不準確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檢測——理解的過程也是自我檢測的過程——為自己的理解尋找根據。”於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接下來的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告訴學生“檢測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選擇的學習方法是:“豎著讀”。

(三)示範方法,觀察模仿

師:大家對“豎著讀”的說法感到新奇,是嗎?

(學生微笑著點頭)

師:的確,我們習慣於橫著讀,就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讀過去。橫讀是閱讀的基礎。但很多時候,僅僅有橫讀是不夠的,還需要豎著讀,就是按照前後順序,把文章的話題一個一個串起來,連成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全文的思路。現在,我們試著豎讀:這篇文章有哪些話題?它們是怎樣串成一個整體的?

(學生作豎讀嚐試)

師:現在,我請一位同學談談這篇文章有哪些話題,怎樣串起來的。

生E:課文先講現在有些女的對待比自己年輕得多的比較寬容,而對年齡相近的就很刻薄,接著講古代相當於小孩子時期。然後……然後,講我們有必要糾正《伊索寓言》,接著就舉了糾正的例子——師:共舉了幾個例子?

(生E數例子)

生E:9個。最後,作者說《伊索寓言》不_適合做現代兒童的讀物。

師:剛才這位同學除了在一個地方卡住了外,別的都談得很利索。有補充或者不同意見的嗎?

生F:我認為第3段說的是《伊索寓言》至少給了我們三方麵的安慰,然後得出結論,說我們要對它加以糾正。

師:你說得很好。隻是,第3段和上文有什麼聯係嗎?

(學生看書,思考)

生F:有的。作者說前麵兩段話,就是為了引出第3段。

師:你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嗎?

生F:有。作者在第3段的開頭就說:“這些感想是偶爾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然後推出了三重安慰。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終於看到這兩個話題之間的聯係了。這可是個重要的發現啊!

生G:E同學對第2段的理解有些含糊。作者明明說我們思慕古代隻是因為我們比古代進步得多,像大人喜歡小孩子那樣寬容。前麵兩段差不多是一個話題。既然古代是小孩子,《伊索寓言》也就是這樣的小孩子,我們需要寬容地糾正它的“淺薄見解”。

師:你說得太好了!最可貴的,是能夠把這些段落很自然地融在一起,脈絡貫通。現在,我請一位同學在剛才發言的基礎上,把全文的思路順暢地加以陳述。

(學生發言)

師:這樣看來,全文的重心就落在第3段帶出的對《伊索寓言》的批評上,說它太簡單了,把孩子們的腦子都教簡單了。全文思路,證明我們很多同學的理解是有根據的。

(很多學生現出欣慰的笑容)

師:但是,僅有這樣的檢測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深入原文中去,深入重點內容中去,看看作者到底說了些什麼,怎麼說的。我們看看,作者“糾正”9個寓言的淺薄,有什麼共同點嗎?

(學生看書)

生H:有共同點,每段都先說寓言,然後再糾正它的淺薄。

師:你這麼快就能發現特點,真不錯。現在,我們先來看作者對第一個寓言的“糾正”。你們看過這則寓言嗎?(學生搖頭)這則寓言原文的題目叫《蝙蝠與黃鼠狼的故事》。一隻蝙蝠被黃鼠狼逮住了,這隻黃鼠狼最恨獸類了,要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