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說:“我不是獸類,我是鳥。”黃鼠狼於是就放過了蝙蝠。後來,這隻蝙蝠又被另一隻黃鼠狼逮住了,那隻黃鼠狼最恨鳥類,要吃它。蝙蝠說:“我不是鳥類,我是獸類。”那隻黃鼠狼也放過了它。最後,寓言告訴人們:隨機應變,能使我們轉危為安。
生J:我發現《伊索寓言》原文意思和課文說的有些不一樣,而且下麵作者所說的也和原寓言根本不是一回事。
師:你的反應真快!的確不是一回事。但作者所說的現象就是在現在我們也能夠看到,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專門到外行人那裏去充內行,招搖撞騙,形象十分醜惡。現在,我們再來看第二則寓言。同學們看過這則寓言嗎?
(學生輕聲問什麼是“促織”。教師說是蟋蟀。學生茫然搖頭)師:這則寓言的原題目叫《蟬和螞蟻》——
(學生中出現輕輕的騷動,有學生說“讀過”。)師:既然讀過,那我叫一位同學說說這則寓言。
生K:故事和課文上寫的一樣,隻是主人公不是促織,而是知了。寓言告訴人們,做事不要隻顧眼前,要有長遠打算。
師:你說得真好!那麼,作者是怎樣評論這種現象的呢?我們先把課文的原文讀一下。
(學生讀課文)
師:“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後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這種現象聽說過嗎?
生L:曹雪芹活著的時候,他的生活很艱難,但是他死了以後,研究他和《紅樓夢》就成了一門學問。聽說有人發現了曹雪芹的一根頭發,就寫了一大篇論文。
生M:杜甫、李白他們的生前生活都很坎坷,可是現在杜甫研究家、李白研究家,就都成了名人了。
師:對,這類現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都靠死人吃飯。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當我們起勁地談著這些現象的時候,誰還記得《蟬和螞蟻》這個寓言講的什麼啊!早撇在一邊了。
師:我們再來看下文的那隻狗,寓言講的什麼?作者由此引申出什麼?
學生N: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想跟影子打架,結果把嘴裏的肉都丟了。
師:再請語文課代表把作者發揮的這段文字讀一讀。
(課代表讀課文)
師:這裏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作者在稱“某些人”的地方,統統稱作“東西”。讀著這些話,很容易使人想起魯迅說過的類似的話,他說一些人攻擊別人的隱私,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這些人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他們所說的那些東西都是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照鏡子照的。魯迅把這些人稱作什麼呢?
“不是東西之流!”所以,這裏作者認為那些缺德的人最好少照鏡子,少幹些無中生有、中傷別人的缺德事。
師:從這三則寓言看,我們大致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寓言故事和作者所說的社會現象根本是兩回事。那麼,作者“糾正”這些寓言,目的何在?
生P:重點不是講寓言,而是為了引出下麵對社會現象的議論。
學生不知道什麼是“豎著讀”,感到奇怪。教師向學生描述“豎著讀”的策略,即“看文章的思路”、“要學會豎著讀”。告訴學生“豎著讀”的好處:“我們習慣於橫著讀,就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讀過去。橫讀是閱讀的基礎。但很多時候,僅僅有橫讀是不夠的,還需要豎著讀,就是按照前後順序,把文章的話題一個一個串起來,連成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全文的思路。”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豎著讀”是一種閱讀技能,學生學習一種新技能需要經曆感知、模仿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向學生清楚描述所學的閱讀技能的特點,使內在的認知活動外化為學生可以觀察得到的行為,以便學生模仿學習。在這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開展“豎讀”(即梳理文章思路)的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思考,以提高學生對自己思維的認識,並鼓勵學生監控其思維活動是怎樣進行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及時的反饋,用表揚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行為。從始至終,教師都沒有說自己是怎樣理解這篇文章的,但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盡管彼此有差異,但大致不離文本。同時學生也基本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