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導練習,鞏固學習
師:那麼下麵的六則寓言呢?現在,我們以很快的速度默讀下麵的六段文字。
(學生讀課文。教師請最先讀完、很有信心地等待發言的學生談看法)
生Q:我看下麵的六則寓言和前麵的三則完全一樣,重點都在寓言後邊的議論。
師:你的閱讀不僅很快,而且很有效,能很快形成結論。我還想告訴大家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課文中的第6則,原題目叫《青蛙與牯牛》,現存的《伊索寓言全集》357則寓言中沒有這個故事,而在《拉封丹寓言詩全集》和《克雷洛夫寓言》中倒可以見到。這可以說明什麼問題?
生R: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沒有仔細核對原文。
生S:我看作者根本不關心所寫的是不是《伊索寓言》裏的故事。
師:這就觸及本文的寫作動機了,就是說,作者寫這篇文章,到底想幹什麼?
生T:我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評論社會。
生W:我看作者是在借題發揮,抨擊社會上那些醜惡現象。
技能學習離不開一定的練習。教師的教學另一個可貴之處正在於,課文的前半部分是教師指導下學習“豎著讀”的閱讀技能。當學生基本掌握了“豎著讀”的技能,達到對課文前半部分的理解後,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豎著讀”方法,自己去閱讀理解課文後半部分的內容。這既是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運用機會,也起到了鞏固前麵技能學習的作用。
(五)拓展資料,深化學習
師:你們都說得很肯定,我無法反駁你們的意見。但是我覺得,這樣獲得的認識結論雖然說是有根據的,但總覺得還不夠牢靠。要牢靠,需要拉開閱讀距離,把這篇文章放到寫作背景裏來看。要了解寫作背景,比較方便的辦法是看這篇文章收在作者的那本集子裏,那是一本什麼樣的集子。這篇文章是從哪裏選出來的?
生(齊):《寫在人生邊上》
師:《寫在人生邊上》收了作者10篇文章。作者在序言裏是這麼說的:人生是一本書。一種人沒讀幾頁就發了一大堆評論了,還有一種人,他用消遣的方法讀,偶爾有些感觸,就隨手在書邊上寫幾個字。作者說自己的這些文章也就是寫在書邊上的那幾行字。你們猜猜看,《寫在人生的邊上》這本書是講什麼的?
學生Y:大概是講對人生的感觸的。
師:如果你們心裏還沒底,那我告訴大家這個文集都講了些什麼。第一篇《魔鬼夜訪錢鍾書》,魔鬼來訪問他,與他談論人性。還有一篇是《論快樂》。什麼是快樂?快樂是由人的精神決定的。再有一篇是《吃飯》,有些人根本不吃飯,他是衝著菜吃的。接著就是這篇《讀枙伊索寓言枛》。此外還有《論俗氣》,《論文盲》,《論文人》……總共10篇。《寫在人生的邊上》這本集子的大環境應該能夠幫助我們準確判斷《讀枙伊索寓言枛》是講什麼的。如果大家有興趣,到圖書館裏去借來看看。我看過,很有意思的。
(學生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學生通過“豎著讀”基本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主旨,教學也可以到此為止,但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引導學生把閱讀的視野輻射到錢鍾書《寫在人生的邊上》中的所有文章,通過討論文集中寫類似主題的其他文章,認識到這些文章講的都是人生社會的問題,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牽起了錢鍾書著作的一個係列。這既可以印證學生對課文理解,也勾起了學生課後閱讀作者其他著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