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課堂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2)(2 / 2)

(六)反思與小結,內化學習技能

師:現在,同學們對這篇課文的基本內容和寫作目的都有自己的看法了,原先對文章的理解都得到某種程度的修正了。隻是,恐怕還有個遺憾:老師沒有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寫在黑板上,沒有明確告訴大家這篇文章應該怎麼理解。應該怎麼理解,這不是我最關心的。能夠形成自己的理解,並且能夠檢測和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我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檢測方法。第一點,看什麼?

生(齊):文章的思路。

師:對。怎麼看?

生Z:豎著讀,看話題是怎樣發展的,把它們連成一個整體。

師:嗯。然後呢,該怎麼做?

生S1:靠近文章,仔細閱讀原文,品嚐原文的語言,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像我們剛才分析作者“糾正”《伊索寓言》那樣。

師:如果感到還沒有把握呢,該怎麼做?

生S1:再拉開距離,看作者的寫作背景,看文集裏其他文章的相關內容,看文章的環境。

師:談得很好。對閱讀來說,學會讀書遠比記住結論重要,會檢測自己的理解,一時理解錯了也不要緊,隻要懂得方法,自己會糾正過來的,釘子碰多了,慢慢就成熟起來了,理解的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下去之後,請同學們認真地品讀《讀枙伊索寓言枛》,好好欣賞作者的幽默。然後,再找幾篇難一點的文章來讀一讀——我建議大家去讀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後自己檢測理解的可靠性,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解。

在教學的最後階段,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自己來反思和總結學習所得。“現在,我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檢測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了剛才學習時所進行的認知活動:“看文章的思路”、“看話題是怎樣發展的,把它們連成一個整體”、“靠近文章,仔細閱讀原文,品嚐原文的語言,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再拉開距離,看作者的寫作背景,看文集裏其他文章的相關內容,看文章的環境”。學生能夠完整地總結了這堂課所有學習程序,獲得了程序性知識,說明了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元認知能力。這樣的反思和總結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些程序性知識是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一點一滴探索感悟到的,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他們就有可能隻獲得碎片式的知識,使程序性知識以陳述性知識的特性儲存在大腦裏。而反思和總結則是讓學生歸納、總結出所學習的程序性知識的特征,說出其操作時頭腦裏的思維活動過程,明確其操作過程的關鍵步驟,把碎片式的知識整理為係統性的知識,使之成為整體。這樣,既增強學生對其思維過程的意識,也為學生今後自主運用這些程序性知識、並監控和調節運用的效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