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課堂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3)(1 / 2)

【微格訓練】

一、自選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錄像,感性體會優秀教師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

二、下麵是《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部分小結的教學設計,請仔細閱讀,理性分析優秀教師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選修課《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部分小結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總結詩歌部分的學習,對詩歌這種文學體裁有一種較全麵的理性的認識。

2.學習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

3.帶著理性認識回到對作品的感性體悟,從而加深對詩歌特點的了解。

4.幫助學生認識:詩不僅是表達審美認識的一種體裁,還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極為重要內容;缺少詩,人生就缺了一個胳膊或一條腿。

教學重點、難點

1.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達成一致,將詩歌知識和具體作品的感知融會;2.將感受上升為理性認識對很多學生來說有較大難度。教學的基本方法1.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活學生體驗和領悟詩歌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就自己的感受展開聯想,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想法,並總結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滲透詩歌的一般知識,欣賞的一般方法,但不是專門講授這些知識讓學生記憶,或者用這些知識去肢解作品。教學的基本思路,不是讓課文中的作品成為講解詩歌知識的例子,而是以對這些作品的閱讀欣賞為培養基,培育學生對詩歌和詩歌欣賞的感悟。

2.不專用一篇作品為解剖對象,而是由學生自行選擇,就他們對自己有所感有所悟的作品的某一點入手,品味,聯想,總結,然後得出自己的認識結論來。

3.教師可以而且應該示例,但示例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僅僅是認識方法的啟示,是引子,主要作用是帶動學生的認識活動。

4.教師重視的不是對詩歌作品的理解,而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方法的掌握,對詩歌本身特點的感知和領悟,獲得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一份認識成果。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流程1.導入:反思——什麼是詩歌?

前麵,我們學習了五個單元共25篇詩歌作品和5篇關於詩歌的知識短文;在必修課的五個模塊中,我們學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詩歌名作;在初中、小學,我們還學過大量的詩歌作品和一些關於詩歌的知識。從我們認得字開始閱讀至今,在課外,我們讀過很多古今中外的詩歌作品。現在,我們能不能憑自己閱讀欣賞詩歌所形成的積累,就詩歌留給我們的印象,說一說到底什麼是詩歌?

當然,文學常識已經告訴我們,詩歌是和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文學作品的一個體裁類型,它在形式上有些什麼特點。但是,我們都很清楚,這些知識對我們來說很抽象,除了詩歌一般都排成詩行,一篇作品一般都分為若幹個詩段,多數詩歌都押韻這些印象比較清晰之外,別的,似乎很難再說出點什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詩歌感知世界的方式和一般的實用文章是不同的;盡管我們讀過不少詩歌作品,但我們很少具體進入作品的意境去仔細品味和比較欣賞詩歌的想象跟理解一般文章的想象有什麼不同,所以缺少具體的感受,也就很難真正理解詩歌知識所講的內容。要真正懂得詩歌,就得學會仔細玩味作品,玩味自己的感受,從中領悟詩歌的特殊韻味。

2.示例:教師談自己對課文中詩歌的領悟。

譬如,我們讀聞一多的《也許》,就感覺到它很美,而不是很悲。其實,詩人失去愛女,應該是撕心裂肺的痛楚:這樣可愛的小女孩,竟然活突突地就沒了,他是怎樣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他要是像真實生活中那樣,呼天搶地,或是捶胸頓足,叫喊著女兒的名字號啕大哭,或是伏案抽泣,飲食俱廢,或是大病一場,形銷骨立——這些也都是常有的事。但這是生活現象,不是詩;把這些情形寫出來,當然也很感人,但這是紀實文章,不是詩。

詩人在痛定之後,情緒穩定下來了。他想著,我女兒不會死的,她怎麼會死呢?她隻是哭累了,睡著了,那就好好睡一覺吧。夜鶯啊,你不要叫,蝙蝠啊,你不要飛,不要驚醒我的孩子。陽光啊,你不要刺她的眼,清風啊,你不要拂她的眉,我的可愛的孩子睡著了,你們不要驚醒她。孩子啊,你睡吧,鬆蔭是遮蔽你的傘,蚯蚓翻泥、小草吸水聲是陪伴你的最美妙的音樂,在這靜謐的世界裏,沒有人來打攪你,你好好睡吧。詩人讓自己的思緒安寧下來,把揪心的悲哀痛楚,把日夜驅之不去的對她在生之日回憶,時時浮上心來的各種念頭,堆放在一起,讓它發酵,然後將形成的想法一再過濾,去掉雜質,使之變得更為清醇,更為濃鬱,也更為渾厚。在理想光芒的觀照下,生活的碎片在眼前變幻成一幅幅圖景,凡人成為天使,萬物皆為精靈。在這個過程中,五穀釀為美酒,沉痛化成長歌,生活感受淨化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