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雙調·沉醉東風]閑居(1 / 2)

“作者簡介”

盧摯(1243?—1315?),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涿州(在今河北)人,遷居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仁宗三代,曆官江東道提刑按察副使、陝西提刑按察使、河南府路總管、集賢學士、嶺北道肅政廉訪使、翰林學士承旨等。文集名《疏齋集》、《疏齋後集》(已佚),今人輯有《盧疏齋集輯存》。盧摯在元初文壇與劉因、姚燧齊名,並與白樸、馬致遠、劉時中、珠簾秀等有唱酬之誼。在他的詩、文、詞、散曲作品中,後者尤為出色,題材較廣,風格典雅清麗,今存小令100餘首。

“原文”

雨過分畦種瓜,旱時引水澆麻。共幾個田舍翁,說幾句莊稼話。瓦盆邊濁酒生涯。醉裏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風睡煞。

“譯文”

雨過後,在畦子裏栽上瓜秧,天旱了,就引水澆麻。跟幾個老農夫,嘮幾句種莊稼的話。用粗糙的瓦盆,喝自家釀的濁酒,自由自在的生涯。醉了的感覺真好,天地在心中,無比寬廣;在高高的柳樹下,任清風吹拂,睡得特別香,睡得分外酣。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歸隱生活的小令。竭力描寫農家生活的閑適和快活,尤其是強調人際關係的和諧。作者一直位居高官並沒有歸隱過,顯然此曲是他對輕鬆自由的生命境界的向往,是想象之詞。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傾軋,正直的士大夫在精神上往往疲憊不堪,因之從莊周的哲學和陶淵明的處世之道中尋求支撐點,於是便有了讚美田園、讚美歸隱的衝動,通過藝術宣泄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在盧摯的心目中,鄉村生活是平和自足的,農民是無憂無慮的,這無疑是一種美化。

[雙調·蟾宮曲]詠別

“原文”

離人易水橋東,萬裏相思,幾度征鴻。引逗淒涼,滴溜溜葉落秋風。但合眼鴛鴦帳中,急溫存雲雨無蹤。夜半衾空,想像冤家,夢裏相逢。

“譯文”

易水橋東與你分手,萬裏之外想念你。大雁飛過來,又飛走了,春秋幾度,依然分離。最能勾起淒涼,是那秋天風中落葉的蕭瑟。隻要合上雙眼,就像回到鴛鴦帳裏。臆想的溫存,轉瞬即逝,巫山雲雨,杳無蹤跡。夜半時分,孤淒難耐,但願心上的人兒,進入我溫柔的夢。

“注釋”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縣境內。戰國時燕國太子丹曾在此送別壯士荊軻赴秦國執行刺殺秦王政的使命,氣氛蕭森悲壯。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離人易水”,借以比喻情人的悲傷離別,未必實指在易水分手。[征鴻]遠飛的大雁。[雲雨]喻指男女情事。[衾]被單。[冤家]對心上人、情人的昵稱。

“賞析”

這是一首相思曲,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遠遊的男子。小令著重揭示他的心理活動,描繪他在幻覺和夢境中與心中人轉瞬即逝的溫存,同時通過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的環境氣氛來烘托他的感傷,從而突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主題。作者在仕宦生涯中,多次遷官,奔波於南北東西,此曲可能蘊含著作者本人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