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呂·陽春曲]知幾(1 / 1)

“作者簡介”

白樸(1226—1306後),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先生。祖籍奧州(今山西省河曲縣),金亡後遷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其父白華曾仕金為樞密院判官,與元好問有通家之誼。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元軍陷開封,白樸時年7歲,與家人失散,遂隨元好問北渡黃河,寓居聊城(今屬山東)。在這段時期裏,他受到元好問的教育和培養,為其一生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朝建立後,白樸不仕,晚年移居金陵(今南京),過著寄情山水、詩酒自娛的生活。

白樸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之一。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一生共寫過16個雜劇,現存《梧桐雨》等3種。散曲現存小令30多首和4篇套曲,風格樸實而俊秀。

“原文”

張良辭漢全身計,範蠡歸湖遠害機。樂山樂水總相宜。君細推,今古幾人知?

“譯文”

張良不愧為有遠見的人,他功成自退,不再過問朝政,那是保全自身的計策啊!範蠡更是有過人的遠見,他回到煙波浩渺的太湖,那是為了遠離越王勾踐的暗害和殺機啊!盡情地遊山吧,盡情地玩水吧,都一樣地相宜。您仔細想想,自古至今有幾位明白這個道理?

“賞析”

這是一支詠史曲,反映出白樸對仕途風波險惡和最高統治者難以侍奉的清醒認識,體現出他樂山樂水,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小令選取二位最具典型的曆史人物張良和範蠡的事跡,作為作者處世之道的樣板,說明像張良、範蠡那樣功成而退方能保全自身,從另一側麵則說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出於極端自私的目的,是不能與功臣同歡樂,是難以容納智力超群者的。正是基於對曆史的冷峻判斷,作者讚揚樂山樂水放浪自然遠離權力中心的人生道路。可以說小令的題旨恰是白樸人生哲學的藝術概括。

[中呂·陽春曲]題情·輕拈斑管書心事

“原文”

輕拈斑管書心事,細摺銀箋寫恨詞。可憐不慣害相思。則被你個肯字兒,迤逗我許多時。

“譯文”

我輕輕拿起這支筆訴說心思,這筆管上的斑點啊,可是湘妃的淚滴。我在潔白的信箋上寫下愛恨交加的言詞,將信箋細心地折起。可愛的女兒家,怎能經得起這刻骨的相思?隻是被你空許下的諾言,引逗我這麼多白天這麼多黑夜!

“注釋”

[斑管]指毛筆。筆管為竹子製成,上有斑點,故稱斑管。晉代張華《博物誌·史補》:“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或雲,堯之二女名娥皇、女英。[箋]信箋。銀箋,喻紙張潔白華貴。[可憐]可愛。[迤逗]挑逗、引惹。

“賞析”

此曲與關漢卿《大德歌·夏》雖然都是寫女子相思,但風格截然不同。關曲有濃鬱市井氣息,那女子潑辣嬌悍;而白曲的女性,則有溫柔典雅的氣質。她拈著斑管,折著銀箋,顯得華貴、嬌羞而又深情。因之,白氏此曲所揭示的相思,具有貴族女性嬌柔內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