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貫雲石(略)
“原文”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麼]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潮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譯文”
澄清的湖麵有荷花的倒影,湖邊有金黃的菊花綻放。迷人的西湖,迷人的錢塘,滿目秋光。枯萎的荷葉下麵藏著對對白鷺,它們可是在編織愛情的故事。秋風陣陣,飄來桂花的清香。我站在雷峰塔畔眺望,啊,那茫茫一派,是浩浩錢塘江。眼底是靜靜的西湖水,閃著銀光,不遠處的錢塘江潮,波浪追逐著波浪。天邊已升起一彎新月,從北國飛來的新雁啊,兩行三行。
“賞析”
貫氏[正宮·小梁州]包括春、夏、秋、冬四支曲子,分別歌頌杭州西湖四季的不同景色,《秋》曲集中描繪西湖和杭州城的秋光秋色,宛然是一幅以西湖為中心杭城秋色圖。前五句有如現代影視的近鏡頭,近距離地觀察西湖之美,從視角、觸角、嗅角的不同側麵感知西湖秋光的斑斕色彩和誘人的氣息。後六句,作者站在雷峰塔邊,放眼杭城,浩浩的錢塘江,壯觀的錢塘潮,秀麗的西湖水,天邊的斜月,北來的新雁,種種景物,盡收眼底,構成氣勢飛動、視野開闊的壯麗境界。如果說前五句著力讚頌的是西湖的秀美,後六句則突出歌唱這千年古城的壯美。作者刻意將壯美與柔美組合在一起,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西湖和杭州的金秋豐富而迷人的景象,像一位高超的畫家,兼有工筆刻畫和潑墨寫意的非凡技法和氣度。
[中呂·紅繡鞋]挨著靠著
“原文”
挨著靠著雲窗同坐,偎著抱著月枕雙歌,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閏一更兒妨甚麼!
“譯文”
雙雙墜入愛河的一對兒,挨著靠著同坐在窗台兒,相偎相抱枕著月牙枕唱著歌兒。聽著更鼓,數著更鼓,擔驚受怕,已敲過了四更鼓。四更已過,情未足。情未足,可奈何?夜色如飛梭。天哪,你再閏一更礙著甚麼!
“注釋”
[雲窗]窗欞上刻有雲卷的窗子,泛指華美的窗子。[月枕]月牙狀的枕頭。[更]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兩小時。四更,夜將盡。[更閏一更]將夜延長,增加一更,再重複一次四更。閏,陽曆有閏日,夏曆有閏月。閏更,戲說而已。
“賞析”
這是一支有香豔色彩的情曲,大膽描寫墜入愛河的偷情者熱烈相愛的情態,坦率、直白,有濃厚的市井氣息和民歌風味。小令接連使用了八個帶“著”字的動詞,既恰切地表現了相愛者的甜蜜,又生動刻畫出他們擔驚受怕的心態。黑夜保護著這對偷情者,他們深怕黑夜告退而不得不分手,因之他們異想天開——“更閏一更”。這種別致的遐想,與《詩經·雞鳴》中那位男士硬是不承認雞叫,而說那是“蒼蠅之聲”,硬是不承認天亮,而說那是“月亮之光”,有異曲同工之妙。“頂真”的修辭手段,則使小令更具旋律感,給讀者以一氣嗬成、痛快淋漓的印象。
[雙調·清江引]惜別
“原文”
玉人泣別聲漸杳,無語傷懷抱。寂寞武陵源,細雨連芳草,都被他帶將春去了。
“譯文”
送別心上人的哭泣聲越來越細,漸漸消失,美人兒默然無語,她的心更傷悲。桃花源般的溫柔鄉啊,轉瞬間如此寂寥,綿綿細雨灑落在萋萋芳草,啊,春天和快樂都被他帶走了!
“注釋”
[玉人]絕色的美女。唐代詩人杜牧有“玉人何處教吹簫”的佳句。[武陵源]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虛構的理想國桃花源,位於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地區)。此處指代抒情主人公的家園。[將(jiāng)]與“帶”同義,帶走的意思。
“賞析”
《惜別》以細膩的筆觸描述送別遠行人之後獨守閨中的女子寂寞孤苦的意緒,與貫雲石那豪邁曠達之作迥然有別,顯得分外婉約而深微,體現出其散曲創作風格的另一麵。小曲以泣聲中斷默然無語來概括玉人的神態,又以家園寂寞、春雨霏霏、芳草萋萋的悲涼氛圍來烘托她的心境,細雨連芳草更令人聯想到玉人兒春愁綿綿、相思無限,這樣一位獨處無偶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雙調·清江引]立春
“原文”
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譯文”
婦女們頭上的金釵搖動,宜春發髻橫斜,村邊的樹梢萌發新葉。水塘解凍,春風吹起綠波,立春的節氣來到了,大地升騰起暖暖的氣息。衙門口在鞭打土牛兒,土牛兒將春天載來了!
“注釋”
[金釵]婦女頭飾,插在發髻上的兩股簪子,以金銀之類貴金屬打造。[春燕]婦女戴在髻上的燕形絲織物。據《荊楚歲時記》,立春那天,婦女將此種燕狀絲織物戴在發髻上,並貼“宜春”二字,又稱宜春髻子。[木杪(miǎo)]樹梢。[火候]節令。[土牛兒]古代習俗,立春前一天,在官署門口塑泥牛一隻,立春那天早晨人們用鞭子抽打土牛,稱作“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