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正宮·小梁州]秋(2 / 2)

“賞析”

《立春》是一支迎春曲,又像一幅風俗畫。在短短五句三十個字裏,描繪了立春之日大自然的景象和民眾的迎春活動,先是寫婦女們發式的美化,接著鋪陳樹梢吐出新綠、水塘微波蕩漾、大地暖氣融融的光景,最後展示官民們鞭打土牛兒的祭春儀式,將春天的氣息和民間迎春的喜悅渲染得蔥蔥蘢蘢,有春風撲麵而來的感覺。小令的語言精粹、準確、情趣盎然。作者在題下小注中說:“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於每句之首,句各用春字。”貫雲石嚴格地實踐了這個要求,使小令在形式上顯得分外新穎別致。據《至正直記》所載,貫雲石赴一位朋友的宴席,這天正值立春日,座上客人請他即席賦《清江引》,並提出如小注中提及的限製。貫雲石欣然命筆,一揮而就,文思之敏捷,令人稱奇,“滿座皆絕倒”。

[南呂·金字經]紫簫聲初散

“原文”

紫簫聲初散,玉爐香正濃。涼月溶溶小院中。從,別來衾枕空。遊仙夢,一簾梅雪風。

“譯文”

她吹奏的簫聲似乎剛剛消散,玉爐正飄著濃濃的香氣。可是小院裏已不見她的蹤影,隻有灑滿的月光,令人頓生寒意。衾枕淒然空餘一半,也許在夢裏才能與她重逢。梅花似雪飄過窗簾,飄落我的夢。

“注釋”

[玉爐]焚燒香木以淨化空氣的爐子,未必是玉製。玉爐,形容爐子的華貴。[衾(qīn)]被子。[遊仙夢]夢入仙境,與相愛的女子幽會。唐人小說有《遊仙窟》敘述浪漫才子在美女如雲的去處享盡豔福的故事。

“賞析”

這是一支含蓄婉約的相思曲,也許是記錄著作者自身一段已成過去的情事。開篇兩句是對甜蜜往事的追憶,似乎與那女子相戀相守的日子就在昨天。接著,抒情主人公回到現實,但見院中溶溶月色,但已不見佳人的身影,室內則更覺冷靜孤寂;於是,他祈盼做一個好夢,在夢裏與她相會。結尾一句“一簾梅雪風”,給讀者以美麗的遐想,似乎梅花似雪落入有情人的夢境。小令意境渾圓,含而不露,以優美的自然景色襯托著抒情主人公淡淡的憂傷,別有一番韻致在其中。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中期傑出的散曲家,著名的勤政愛民的清官。二十歲出仕,曆官禮部令史、禦史台椽、堂邑縣尹、監察禦史,因上書言事為權貴所不容,恐及禍,變姓名遁去,時年四十。二年後,複被擢用,官拜禮部尚書,因上書勸諫新即位的英宗皇帝宜“崇儉慮遠”,帝大怒,遂棄官歸隱。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應征召為陝西行台中丞,賑救災民,積勞致疾,卒於任所。生平事跡見《元史》本傳。散曲集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今存小令161首,套數二篇。

[雙調·慶東原]海來闊風波內

“原文”

海來闊風波內,山般高塵土中,整做了三個十年夢。被黃花數叢,白雲幾峰,驚覺周公夢。辭卻鳳凰池,跳出醯雞甕。

“譯文”

在海一般闊的政治風浪中撲騰,在山一般高的官場塵土中掙紮,為官三十載啊,像做了三十年的大夢。突然我漫步在菊花叢裏,悠然麵對幾座白雲飄渺的山峰。啊,我大夢已醒,告辭鳳凰池那巍峨的宮殿,如同跳出那長滿蠓蟲的酸酒甕。

“注釋”

[三個十年夢]張養浩從20歲出仕至52歲時第二次辭官歸隱,除去40歲至42歲期間第一次辭官在鄉,先後為官近三十年。[被]通“披”。[黃花]菊花。[周公夢]《論語·述而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後來,人們把夢稱為周公。如唐詩人盧仝有詩雲:“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叩門驚周公。”(《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鳳凰池]禁苑中池沼,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中書省所在地,這裏指代朝廷。[醯雞甕]酸酒甕。酒酸生蚋(蠓蟲),這種小昆蟲又稱醯雞。

“賞析”

此曲是作者於52歲時第二次辭官歸隱之後,對人生道路的反省。反映了他對宦海風波險惡的深刻認識,表現出無官一身輕的快活心境。他將自己三十年的官宦生涯比喻為大夢一場,夢醒之後,穿行在菊花叢中,與白雲繚繞的青山相對,別有一番高潔清爽的感受,與那酸酒甕似的官場的惡濁氣氛形成強烈對比。由於作者有長期的宦海沉浮的經曆,因之此曲的情感尤其顯得真切而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