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張養浩(略)
“原文”
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餘,歡喜的無是處。
“譯文”
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都焦枯了,這場及時雨啊,浸潤天地萬物,讓大家活過來了。天地重新帶來了生機,風雲激起人們生活的熱望。農夫們,穿著綠蓑衣在雨中手舞足蹈;和著我的節拍,縱情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
“賞析”
《四月一日喜雨》抒發作者在久旱逢甘雨與農民同樂時歡快熱烈的情感,這是一種無法抑止發自內心的歡樂,充分體現出張養浩的民本思想和高尚人格。尚難推定此曲的寫作時間,如果是寫於天曆二年(1329)在關中抗旱賑災期間,這種與農民休戚與共的情緒則更容易理解了。關中此次旱災極為嚴重,人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作者抵達陝西行台任所之後,“登官四月,未嚐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元史》張養浩本傳)。如此勤政愛民的官吏,麵對浸潤生靈的喜雨,麵對歡天喜地的災民,他的詩便自然從心底湧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開篇四句為二個對仗句,寫出及時雨的效果和農民重新從心頭燃起的希望。後四句,作者與農夫同歡樂的景況,得到形象生動的展示;將無數農民穿著蓑衣和著作者唱詩的節拍在雨中勁舞的動人場麵,呈現在讀者眼前,顯示出作者與農夫之間情感的交流。
[中呂·喜春來]路逢餓殍
“原文”
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隻落的白發滿頭新。
“譯文”
路上遇著餓倒在地的人要親自安慰,遇著流亡逃荒的百姓要細細詢問。滿城都說我是個好官,可是我不禁暗自發笑:咳!隻不過落的滿頭白發而已。
“注釋”
[流民]遇到災荒或兵亂離開鄉土流落外地的老百姓。[哂(shǎn)]譏笑。自哂,自我嘲笑。
“賞析”
此曲無疑是作於天曆二年(1329)張養浩賑災關中期間,是作者勤政愛民的自我寫照。小令質樸無華,真切地寫出了身為行台中丞的作者關心民間疾苦的情景。但作者的自我記錄,並非出於自我誇耀,而是有無限感慨寄寓其中。因為在作者的宦海生涯中,曾二次上書糾彈時弊和勸諫帝王,卻均遭嫉恨而不得不辭官遁世,而此次從山東老家被皇帝征召執行艱巨的救災使命,無疑是出自作者的民本思想和曆史責任感,並不是圖名圖利。作者深知在混濁的政治環境中,不管如何地勤政也未必能博得帝王和權貴的讚許,惟有百姓的口碑能使他得到慰藉而已。然而,生命為苦難的百姓付出,他是心甘情願的。所以末兩句“還自哂,隻落的白發滿頭新”,不是牢騷,而是許身於國許身於民的自我犧牲精神的體現,是無怨無悔的心聲。魯迅說過,中華民族有脊梁。張養浩,大概是構成這脊梁的一個小分子吧!
[中呂·朱履曲]才上馬齊聲兒喝道
“原文”
才上馬齊聲兒喝道,隻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裏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
“譯文”
官僚們出行好風光,才上馬便有衙役在前頭吆喝清道,大呼小叫,百姓們紛紛躲逃。那曉得,這是殺身之禍的根苗,一直將你引到深坑裏,你才心焦。那時候禍來了,哪裏去躲,皇帝老子發怒,怎能求饒?當年前呼後擁的威風不見了。
“注釋”
[喝道]古代官僚出行,有衙役持儀仗作先導,在前麵清道,吆喝行人躲避,謂之“喝道”。[送了人]將人送到死處。[天怒]天,古人心目中的主宰;皇帝為天子,行使天的權威。天怒,實際指最高統治者皇帝發怒,怪罪臣僚。
“賞析”
此曲反映作者對宦海風波險惡的清醒認識,是一支警世曲。告誡那些平日威風八麵的官員,切不可忘乎所以,應當意識到自己得意之時正藏伏殺身之禍。因為在“天怒”之前,是難以饒恕的。所謂“天意從來高難問”,皇帝的心思難以揣測。擁有絕對權威的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維護自己的威嚴,或者為了照顧某一寵臣、某一集團的利益,即便是心腹之臣、朝廷棟梁也往往會成為可憐的犧牲品;更不用說那些敢於上逆耳之言、觸犯龍顏者的命運了。張養浩本人兩次遁身歸隱,便是迫於無奈的全身之策,他算是逃脫禍害的幸運兒。所以,此曲是作者以過來人的切身體驗向官僚們發出的告誡,決非是空穴來風。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