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2 / 2)

重重疊疊的山峰,如同聽到號令,聚攏在一起;波濤洶湧,那是黃河發出的怒吼。裏麵是華山,外邊是黃河,進入關中平原的咽喉——潼關,夾在山河之間。啊,我站在潼關,西望千年古都長安,不禁心潮起伏,腳步徘徊,那裏曾是秦始皇漢高祖苦心經營的地方,如今萬間壯麗巍峨的宮殿都變成了土,這怎能不叫人傷感!王朝興起時候啊,老百姓受苦受難;王朝滅亡的時候啊,老百姓還是受苦受難。

“注釋”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通往關中平原門戶,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山河表裏]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表裏,指華山在潼關之西(內),黃河在潼關之東(外),山河互為表裏,形容潼關形勢之險要。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在晉楚城濮之戰前子犯分析晉國形勢說:“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西都]指長安,今西安,西漢時為首都,東漢建都洛陽,後人稱長安為西都。[躊躕]徘徊不前,心潮起伏。[經行處]苦心經營的地方。[宮闕]宮殿。闕,皇宮前左右的望樓。

“賞析”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最成功的散曲作品,也是元散曲中著名篇章之一。此曲是作者於天曆二年(1329)應皇帝征召到陝西賑災途經潼關時所作。以深沉的格調抒發王朝興衰的感慨,表達了對人民苦難命運的深切關注,觸及到了人民苦難的根源在於王朝製度存在本身這樣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顯示出作者非凡的曆史洞察力和精湛的藝術概括力。小令將寫景、抒懷、議論融為一爐,氣勢雄渾,視野開闊,見解深刻。頭三句,描寫潼關的形勢,由於賦予山河以人格化的動感特征,讓人感到作為關中門戶的潼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險要。然而,表裏山河的天然屏障並未能避免秦王朝、西漢王朝覆滅的命運,嚴峻的曆史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於是,作者接著用四句俯仰古今:他眺望長安,追想當年秦始皇、漢高祖在那裏苦心經營,耗盡民脂民膏,建築起豪華壯麗的宮殿群,如今安在哉?為什麼他們都未能按照原來的意願,讓王朝永存,傳之無窮呢?作者沒有沿著這個思路去尋求答案,而筆鋒陡轉,將目光投向為帝王們所驅使的千千萬萬的民眾,在小令最後呼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出封建王朝的興亡,最遭殃的始終是老百姓這一鐵的事實。這就意味著改朝換代,並不能改變老百姓苦難的命運,王朝本身是老百姓苦難的源頭。這是從小令的四句議論,必然推出的一個結論,也許作者並未能自覺意識到這一點。

[中呂·山坡羊]驪山懷古

“原文”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隻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譯文”

我站在驪山,眺望四方,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隔天遮日的阿房宮,窮極奢侈的宮殿群,今在何處?楚霸王項羽已將它付之一炬!隻見野草在冷風中蕭瑟,野水繞著那塊埋葬香豔的廢墟。遺恨千古,迷茫煙樹。東周列國也罷,秦大帝國也罷,敗亡的西楚也罷,勝利的劉漢也罷,贏家,都變成了土,輸家,都變成了土。

“注釋”

[驪山]在今陝西省臨潼縣。唐代在此建有華清宮。[阿房(páng)]秦始皇所建的極其豪奢的宮殿群,秦亡被項羽焚毀。[縈紆(yū)]環繞。

“賞析”

《驪山懷古》是張養浩於天曆二年(1329)在陝西主持賑災時所作。他以冷峻的目光回顧曆史,對當年赫赫揚揚的帝王偉業取徹底否定的態度。雖然作者的著眼點是阿房宮的廢墟,但他所嘲笑的不僅僅是秦始皇,所有為建立帝業、維護帝業而相互殺戮、荼毒生靈的贏家和輸家都在他嘲笑之列,嘲笑他們所苦苦爭奪、苦苦經營的財富通通化為烏有。“贏,都變了土;輸,都變了土。”這似乎過於消極,但這不過是寫實。新王朝興起時,新統治者為滿足私欲,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築起象征富貴和權力的宮殿樓台;而當王朝走向破滅之時,那些要獵取權力的好漢們,又毫不吝惜地放把火,將這一切化為灰燼。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總是如此周而複始。在張養浩生活的14世紀初,長安城已看不到秦漢唐時期的輝煌宮殿了,這怎能不令具有民本思想的詩人感慨係之。聯係《潼關懷古》作者所表達的對民眾命運的關切,我們可以認為《驪山懷古》對帝王基業的否定,依然是出於作者對百姓命運的關切,因為統治者贏輸之間所耗盡的都是百姓的血汗啊!

“作者簡介”

白賁(約1270—1330前)字無咎,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祖籍太原文水。曾任溫州路平陽州教授,南安路總管府經曆。“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但僅存小令2首,套數3篇。其中[正宮鸚鵡曲]的創作權尚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