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號九皋,生卒年不詳。回紇人,自其先世徙居內地懷孟路(今河北省沁陽市一帶)。又姓馬,故又有馬超吾、馬昂夫、馬九皋等名號。薛昂夫曆任江西行中書省令史、秘書監郎官、太平路總管、衢州路總管等職,晚年退隱杭州。薛昂夫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少數民族詩人,曾求學於劉辰翁,而且工書法,尤善篆書。著名詩人薩都剌、虞集等人都有詩與之唱和。人稱讚其“詩詞新豔飄逸,如龍駒奮迅,有並驅八駿一日千裏這想”。《全元散曲》輯存薛昂夫小令65首,套數3套。
“原文”
伍員,報親,多了鞭君忿。可憐懸首在東門,不見包胥恨。半夜潮聲,千年孤憤,錢塘萬馬奔。駭人,怒魂,何似吹簫韻。
“譯文”
伍子胥啊,你為報殺父之仇,何必鞭楚平王的屍骨以泄憤?你的結局也太悲慘,暴虐的吳王將你懸首在吳城東門;你的朋友申包胥卻實現了恢複楚國的誌向,並無遺恨。那錢塘江半夜的潮聲,似萬馬奔騰,可是你千年孤憤的悲鳴?這駭人魂魄的怒濤啊,那裏像當年你乞食吳城時吹簫的音韻。
“賞析”
《伍員》詠歎春秋時期著名人物伍子胥的悲劇人生,一方麵同情他遭受暴君殺害的悲慘結局,同時批評他鞭楚平王屍以泄忿的過激行為,但全曲的主調仍是為伍子胥抱不平。“半夜潮聲,千年孤憤,錢塘萬馬奔。”以極為壯觀的錢塘怒潮象征伍子胥巨大的冤憤,蘊含著作者對暴君的譴責和對忠臣不得好報的曆史悲劇的無盡惋歎。小令結尾三句將錢塘江潮之聲與伍員當年乞食吳市吹簫之音聯係起來,意味深長。伍員為報父兄之仇,竭力求得吳王的信任,並為吳國的強盛出謀劃策殫精竭慮,顯出耿耿忠心,也曾贏得一時的榮華富貴,但結果不但身首異處,而且屍骨無存,假如他一直隱名吳市吹簫乞食,又豈能蒙受如此悲慘的迫害呢?“駭人,怒魂,何似吹簫韻。”實質上是對伍子胥在吳國的半生追求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