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弘道,字仁卿,一說名仁卿,字弘道,號克齋,金台蒲陰(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生卒年不詳,大體上活動於元成宗大德(1297—1307)和元武宗至大(1308—1311)年間。曾任江西省檢校掾史之職,官至府判,致仁後曾寓居於杭州。他創作有《手卷記》、《子房貨劍》、《火燒正陽門》、《楚大夫屈原投江》、《醉遊阿房宮》等5種雜劇,散曲集有《金縷新聲》、《曲海叢珠》等,上述雜劇和散曲集均已散佚不存。吳弘道還編有《中州啟劄》四卷,彙集了中州諸老的一些往來書劄。《全元散曲》輯存有小令34首,套數4套。
“原文”
落花風飛去,故枝依舊鮮。月缺終須有再圓。圓,月圓人未圓。朱顏變,幾時得重少年。
“譯文”
落花在風中飄零,故枝依然那樣鮮嫩。月亮缺了終會有再圓的時候,可是,月圓了,相愛的人兒卻未能團圓。青春已從我臉上悄悄離去,何時能再回到少年的時光?
“賞析”
此曲抒發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苦惱和獨處無偶的離情別緒。以“落花”起興,引發出淡淡的惆悵;接著惋歎月缺再圓而人未圓,傷感的思緒隨之濃化;末了,以“朱顏變,幾時得重少年”作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的無奈,更顯深沉。
[南呂·金字經]太平誰能見
“原文”
太平誰能見?萬村桑柘煙,便是風調雨順年。田,綠雲無盡邊。窮知縣,日高猶自眠。
“譯文”
誰見過太平景象?遠遠望去千村萬落的桑樹柘樹,繁茂如煙,迷濛一片,這就是風調雨順的年頭了。綠油油的田園,雲一般無邊無際,窮知縣心裏坦然了,太陽升高,他還睡著呢。
“注釋”
[柘(zhè)]又稱“黃桑”,葉可飼蠶,果實可食、可釀酒,莖皮可當製紙原料,根皮可做藥材,木汁可做染料,是一種通身皆寶的小灌木。[知縣]古代縣一級行政長官,又稱縣令。
“賞析”
此曲以質樸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憫農意識和民本思想。小令從積極方麵顯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和對風調雨順年景的喜悅心情,展示出一幅恬靜和諧豐收在望的田園圖畫,給人以滿眼綠意的美感。最後二句出現抒情主人——窮知縣的形象,太陽老高了他還在睡覺。這不是他懶惰,而是他心地坦然的表現。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他的覺才睡得好。作者特別強調這位“日高猶自眠”的知縣,是位“窮知縣”,頗有深意。知縣不過是七品芝麻官,不括地皮,不貪不占,他是發不了大財的,所以他“窮”。正由於他“窮”,他也才能關心農事,關心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作者未擔任過知縣,但通過“窮知縣”形象的勾勒,寄托著他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