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張可久(略)
“原文”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白草連雲棧。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譯文”
遙望長安城這帝王之都,前程如此渺茫,我雙鬢卻已染霜。隨著大雁我南來北往,經曆多少艱辛,越過青泥嶺這樣曲折的山路,穿過劍閣這樣險峻的雄關,橫渡湓江這樣湍急的河水,攀行在高聳天外的連雲棧。我贏得了什麼?是寫在紙上的功名——無人賞識的文章半篇,哎,身後是風雪彌漫的群山。
“賞析”
張可久終生屈居小吏,未入仕流,這肯定與他沒有參加科考或未能通過科考有關。他也許曾經到元朝大都求過官或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客中》一曲透露出他求官未遂或科舉失利的痛苦心境。雖然小令句句寫讀書人赴長安的艱辛路程,實際上都是象征他和他的同時代人到大都求官的艱難曆程。曲中列舉小劍關、湓江岸、連雲棧等旅途中的險境,既是指自然環境的險惡,又是人際環境險惡的寫照。在民族歧視和政治混濁麵前,漢族儒生的入仕前途極不平坦,自然界的小劍關、連雲棧尚可攀越,人世間設置的種種障礙卻往往不可超越。因之,作者麵對諸多險阻,極為迷茫,不禁發出絕望的歎息:“功名半紙,風雪千山。”這是時代的歎息,是一大批有誌之士才不得伸而發出的無望的抗議。此曲一氣嗬成,格調深沉而悲憤,具有藝術感染力。
[雙調·清江引]春晚
“原文”
離愁困人簾未卷,上下飛雙燕。孤雲帶雨痕,暗水流花片。湖邊日長春去遠。
“譯文”
離愁困擾著她無情無緒,窗簾都懶得卷起;凝望窗外燕子成雙成對上下飛,更顯寂寞淒清。天外一朵孤雲帶著雨痕,溪頭濁水流過片片落英,湖邊初夏的白晝,送別迷濛的暮春。
“注釋”
[孤雲]孤飛的片雲。這裏象征離別相戀女子而遠行的男士。聯係“雨痕”,有兩方麵的暗示,既指男士一別帶去女子為思念他而流下的淚水,又指昔日的情事已成過去。[日長]指白天時間增多,即夏天來臨。[春去遠]春天已經過去。
“賞析”
此曲以象征和暗示的筆法刻畫思婦的離愁,含蓄婉約,大類五代小詞。頭一句寫出思婦因孤獨而慵懶,接著以“上下飛雙燕”的活潑美好的意象反襯女子的孤單。春末燕子雙雙銜泥築巢,成家育雛,而女主人反倒淒然無偶,其內心痛苦不言自明。第三、四句,巧為對偶,含義甚豐。“孤雲帶雨痕”如注釋中所指明,它帶有雙重暗示性質,作者顯然將巫山雲雨的寓意融會其中,表明女子對美好情事的追憶以及美事難以再逢的哀怨。“暗水流花片”,是隨上一句生發出來的意象,一場風雨過後,溪水泛濁,流去無數落紅,蘊含著思婦惜春的意緒以及年華逐水流的感傷。最末一句“湖邊日長春去遠”,點出思婦生活在湖邊(也許是西湖邊的歌女或少婦),眼看晝長夜短,初夏已臨,暮春遠去,青春易逝的惋歎油然而生,將惜春與離愁的情思更推進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