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中呂·朝天子]酸齋席上聽胡琴(1 / 1)

“作者簡介”

作者張可久(略)

“原文”

玉鞭,翠鈿,記馬上昭君麵。一梭銀線解冰泉,碎拆驪珠串。雁舞秋煙,鶯啼春院,傷心塞草邊。醉仙,彩箋,寫萬裏關山怨。

“譯文”

美妙的琴聲讓我陶醉,數不清的景象在眼前浮現,我似乎看見頭上插著翠鈿的王昭君,舉起玉鞭,走出邊關;我似乎聽見斷線的珍珠灑落玉盆,如同那解凍的冰泉,清澈圓潤。啊,琴聲將我帶到塞北,大雁穿過漠漠寒煙,衰草連天;啊,琴聲將我帶到江南,三月黃鶯啼唱在繁花綠樹春院;啊,琴聲將我帶到遙遠的從前,醉仙李白揮毫疾書,將萬裏關山的幽怨灑落在美麗的花箋。

“賞析”

此曲抒發作者在貫雲石的宴席上聽胡琴演奏的感想,將音樂的內蘊轉化為語言藝術形象,顯示出他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胡琴雖然隻有二根弦,但它的音色和音域卻相當豐富,此曲以昭君出塞、冰泉解凍、珠串碎拆、雁舞秋煙、鶯啼春院、醉仙寫箋等等更直觀、具象的場景,來展示胡琴演奏家所創造的哀怨、激越、歡快等不同的音樂境界,從而將聽覺藝術與語言藝術相溝通,讓後來人有可能借助於優美形象的語言去感知十四世紀初葉胡琴演奏藝術的驚人魅力。可以誇張一點講,此曲是無聲的音樂,是音樂凝固體。

[越調·天淨沙]閨怨

“原文”

檀郎何處忘歸,玉樓小樣別離。十二闌幹遍倚。犬兒空吠,看看月上荼縻。

“譯文”

我的那個“他”喲,你浪跡何方,竟忘記回家?雖然是分別暫短,獨守樓閣的人兒,怎能不記掛。我徘徊樓頭,十二闌幹靠了一遍又一遍,日日望斷天涯。今夜,那守門的犬兒一陣狂吠,滿以為是你回歸,又是一場空歡喜,原來惹惱犬兒的,是月亮爬上荼縻!

“注釋”

[檀郎]晉代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後人以“檀奴”、“檀郎”為美男子代稱,這裏用以稱謂夫婿或相戀的男子。[玉樓]華麗的樓閣。[小樣]疑指尋常、暫短。[十二闌幹]十二樓為傳說中的神仙所居之地,十二闌幹即“十二樓”的欄幹;或認為樓台上有十二個欄杆。[荼縻]落葉小灌木,開白花,有香氣,又稱木香,庭園種植多作小圍牆。

“賞析”

此曲抒寫獨處閨中少婦的幽怨和相思。雖然是暫短的別離,但她對出遊忘歸的夫君已有許多怨言。其實這種幽怨包含著更多的思念和愛戀。作者先用“十二闌幹遍倚”這樣的外在神態,來刻畫她盼夫早歸的急切心緒;接著又“犬兒空吠,看看月上荼縻”這絕妙“鏡頭”來暗示她的失望和無奈。這一“鏡頭”包含著雙重誤會:一是小犬吠月,吠錯了對象;二是女主人誤以為犬吠,是夫君歸來的信息。雖然這最末二句未著一個“怨”字,但怨恨與相思交織之情更增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