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人。元代畫苑四大家之一。散曲創作僅存小令一首。
“原文”
雪冷鬆邊路,月寒湖上村。縹緲梨花入夢雲。巡,小簷芳樹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譯文”
鬆林邊積雪的小路,閃著冷光;月色下的湖上村,籠罩著寒意。遠處樹枝掛雪,隱約梨花綻放,天地如在夢中。我月下徘徊,有幽香襲來,看屋簷外已有芳樹報春。美麗的小鳥向人啼唱,傳達江梅初開的喜訊。
“賞析”
《梅邊》出自大畫家之手,體現出寫實與跳躍式想象相結合的思維特點。作者沒有將梅花置於畫麵的中心位置,而是著意渲染梅花冒雪衝寒綻放的環境,以及在幽冷的氛圍中透出的無限生機。作者的思維有三次跳躍式的轉換:在雪冷月寒之夜,他突然覺得自己身入梨花綻放的溫柔夢鄉;接著,他徘徊月下,忽地發現簷外已有春色;最後,又感覺到有翠禽報道江梅已開的信息。須知,在寒冷冬夜是不可能有翠禽啼鳴的,這顯然是按照畫家的構圖要求,將溫和的白天才能出現的景象移植在畫麵上的。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要點出題旨,顯示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格而已。所以,此曲所描繪的不是一個渾圓的意境,而是作者對幾個印象的組合,以表達其在嚴寒之夜展望春天來臨的心境。
[雙調·清江引]夢回晝長簾半卷
“原文”
夢回晝長簾半卷,門掩荼院。蛛絲掛柳棉,燕嘴粘花片。啼鶯一聲春去遠。
“譯文”
從夢裏醒來,已是長長的白晝,窗簾半卷著;荼藦花開的院落,掩著大門。蛛絲掛著柳絮,燕子銜著落英的泥土,春鶯兒一聲啼唱,春天已走遠了。
“注釋”
[荼藦]落葉小灌木,開白花,有香氣。[柳棉]柳絮。蘇軾《蝶戀花·春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賞析”
此曲描述暮春初夏的景象和抒發惜春的思緒,取景精當典型,語言精粹,在極短篇幅裏充分展開了春將歸去、夏天來臨的氛圍。抒情主人公遠遠躲在景物之外,隻用“夢回晝長簾半卷”,表示他的慵懶和閑適,表明他是一位隱士。他的惜春思緒純然通過三種景象加以體現:蛛絲掛柳絮、燕子銜泥沾落紅、啼鶯聲聲唱春歸;這全是暮春與初夏交替的征候,令人倍感時光如流水的無奈。
[雙調·清江引]高歌一壺新釀酒
“原文”
高歌一壺新釀酒,睡足蜂衙後。雪深鶴夢寒,石老鬆花瘦。不如五株門外柳。
“譯文”
高唱一曲隱士歌,飲罷一壺新釀酒,酣酣睡去直到蜜蜂散衙時候。白鶴在潔白的雪地裏做著清夢,蒼老的怪石布滿針葉般細小的苔紋。最喜門外五株柳,清高如陶公。
“注釋”
[蜂衙]蜂兒群聚,如官吏到衙門排班參見上司。蜂衙後,指衙參結束。[鬆花瘦]指石頭上的苔紋很細,如同細小的鬆針布在上麵。這裏不宜將“鬆花”理解為鬆樹開的花。[五株門外柳]隱士所居的象征。陶潛《五柳先生傳》稱:“先生……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潛以五柳先生自況。
“賞析”
此曲抒發作者的隱士情懷,極力讚美隱士生活的清幽閑適,以遠離紅塵為快樂,以陶淵明為樣板。同時,以“睡足蜂衙後”,表示對官場的輕蔑和厭惡。參衙的官吏們早早上衙接受上司的訓示,晚晚才能退衙,一參一退,亂哄哄如蜂群聚散;相反之下,高臥五柳莊的隱者卻直睡到官員們散衙之後,多麼愜意、輕鬆。此外,作者還以鶴自許。鶴,本是高蹈世外者的象征,隱士的朋友,像鶴一般做著清夢,可謂高潔清雅之至。
“作者簡介”
徐再思(約1280—1330後)字德可,嘉興人,曾任嘉興路吏,與張可久同時期的散曲作家,《錄鬼簿》將其入編“方今才人相知者”之列。好食甘飴,故號甜齋。人們將他的散曲與貫雲石(酸齋)的散曲相提並論,稱“甜酸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