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黃鍾·紅錦袍]那老子愛清閑主意別(1 / 1)

“作者簡介”

徐再思,字德可,嘉興人(今屬浙江),天一閣本《錄鬼簿》說他當嘉興路吏。其生平不可得知,《錄鬼簿》說他有一子,名善長,“頗能繼其宗風”。從他的作品中可知他曾“齊楚秦燕,皓首蒼顏”,或曾旅寄江湖間。但他一生可能隻當過小吏,屬不得誌的文人。因性好甜食,故號“甜齋”。他的散曲作品清麗工巧,人們把他與貫雲石(酸齋)並提,號為“酸甜樂府”。但視其成就,要比酸齋遜一頭。酸齋俊逸之氣出自天然,甜齋刻意求工,雕琢之跡似過明顯。

“原文”

那老子愛清閑主意別,釣桐江江上雪,泛桐江江上月。君王想念者,宣到鳳凰闕。想著七裏漁灘,將著一鉤香餌,望著富春山歸去也。

“譯文”

那個老頭兒喜歡清閑有怪主意,在雪浪翻滾的桐江上垂釣,在灑滿月光的桐江上蕩船。帝王想念著他,將他召到宮殿,那老頭兒總是想著七裏灘,於是拿著一鉤餌料,回到富春山了。

“賞析”

此曲讚美東漢初年著名隱士嚴光不慕榮華富貴、獨愛自由閑適的處世之道,體現出作者對淡泊寧靜人生境界的追求。嚴光少年時期曾與尚未發跡的劉秀同遊學,劉秀稱帝後召他為諫議大夫,嚴光無意做官,拒絕征召,依然躬耕於富春山,垂釣於七裏灘,終生未仕,年八十,卒於家。嚴光是隱逸之士的典範,他的節操成了曆代失意士人的精神寄托。徐再思此曲以精煉的語言隱括了嚴光的人生選擇,表明對這種選擇的肯定。徐再思曾為小吏,結局如何不得而知,從此曲的思想傾向,可以猜測他最終可能走向飄泊江湖或歸隱山林的道路。徐再思和許多散曲家一樣,賦予隱士的生活方式以詩情畫意,“釣桐江江上雪,泛桐江江上月”,便高度概括了這種浪漫生活情趣,產生令人神往的藝術效果。

[黃鍾·紅錦袍]那老子覷功名如夢蝶

“原文”

那老子覷功名如夢蝶,五鬥米腰懶折,百裏侯心便舍。十年事可嗟,九日酒須賒。種著三徑黃花,栽著五株楊柳,望東籬歸去也。

“譯文”

那老頭兒看功名富貴如同荒唐一夢,懶得為五鬥米向上司們彎腰,區區一頂縣令的烏紗帽,說拋掉就拋掉!回想十三年為官的經曆真可歎息,歸鄉後重陽節的酒還得賒著,但他心裏高興呢,屋前小路邊種滿菊花,大門外栽上五株柳樹,一想到這份自由,老頭兒欣欣然回家了。

“注釋”

[夢蝶]用莊子夢蝶事,用在這裏表示對功名的輕蔑。[五鬥米]指陶淵明為彭澤縣令的俸祿,蕭統《陶淵明傳》稱,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百裏侯]即縣令。古代一縣所轄地為百裏。[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三徑黃花]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三徑,屋前小路。黃花,菊花。[東籬]指代家園。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賞析”

此曲讚美陶淵明棄官歸田之舉,是上選曲的姐妹篇。陶潛是繼嚴光之後,作者心目中的又一位人生楷模。小令隱括了陶潛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去彭澤縣,歸隱柴桑鄉間的經曆,將陶淵明那些美妙的詩文佳句融會在曲子中,勾勒出了他那矯首天外、悠然灑脫的高士形象。小令語言流暢,如流水行雲,一氣嗬成,給人以淋漓暢快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