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徐再思(略)
“原文”
荒台誰喚姑蘇,兵渡西興,禍起東吳。切齒仇冤,捧心鉤餌,嚐膽權謀。三千尺侵雲糞土,十萬家泣血膏腴。日月居諸,台殿丘墟。何似靈岩,山色如初。
“譯文”
這荒蕪的亭台,是誰命名它為姑蘇?是它的主人吳王夫差。正是他起兵西渡錢塘江,挑起戰火連年的吳越衝突。越國君臣切齒痛恨仇敵,勾踐臥薪嚐膽,範蠡設下計謀,送上美人西施作鉤餌,終將吳國傾覆。高聳入雲的姑蘇台,瞬間化為糞土,十萬家民夫的血淚浸入泥中成了膏腴。歲月如流水,衝刷著曆史,再不見巍峨輝煌的台殿,眼前是一片丘墟。吳王奢侈淫樂的姑蘇台,怎能比得上那峻峭的靈岩,山色依然如初,一派蔥綠。
“賞析”
《姑蘇台》是一首懷古之作。作者目睹姑蘇台的廢址,追想春秋時期吳越興亡的曆史,強烈譴責荒淫暴虐好戰的吳王夫差,嘲笑這位驕橫一時的君王身死國滅的可悲下場,同時深切同情在暴君統治下白白流汗流血的人民。“三千尺侵雲糞土,十萬家泣血膏腴。”高度概括了暴君的奢侈無度和百姓為之付出的巨大犧牲。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懷古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平民百姓,而不僅僅是惋歎王朝的興亡。當然,作者也以曆史的長遠的目光來觀察帝王的功業,認為帝王的基業不過短暫的一瞬,它們終究要成為灰土,被時間的長河衝刷得不見蹤跡,在輕蔑中又蘊含著警告。“日月居諸,台殿丘墟。何似靈岩,山色如初。”讀罷令人肅然。言外之意,那些窮奢極欲的君主,還是少一點消耗民脂民膏吧,大自然長存,你們不過是匆匆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