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中呂·山坡羊]道情(1 / 2)

“作者簡介”

宋方壺,名子正,華亭(今上海市鬆江縣)人。元順帝至正(1341—1367)年間,在華亭鶯湖修築別墅,四麵有窗,室內洞然,飲酒對弈,遊樂其中,以海上仙山比擬,室名“方壺”,因以為號。今存散曲小令13首,套數5篇。

“原文”

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什麼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誌不改。

“譯文”

近望青山,青山與我朋友相待;抬頭看雲,白雲與我會心相愛。紫羅袍黃金帶,進不了我夢裏來。有一間茅草屋,有一籬野花開,管什麼王朝興廢,誰家成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裏住著,有多自在。貧賤嗬,浩然正氣不能改;顯達嗬,大濟蒼生誌向不能改。

“賞析”

《道情》道出了作者安貧樂道的心誌。表白要與青山、白雲為友,安於素樸貧寒的生涯,遠離達官顯貴,甚至連做夢都夢不到做大官的事。可見作者對元末政治現狀的厭惡,在淡泊寧靜中顯出激憤。但作者的內心深處並非完全沒有功名之念,因為最後一句:“達,誌不改”。便透露出他心底的秘密。假如壓根兒棄絕紅塵,還有什麼“達”可言,還有何“達,誌不改”的宏願?足見在作者的潛意識裏依然存在著“入世”的念頭,希望一旦顯達起來,實現大濟蒼生的誌向。所以《道情》在宣揚隱居之樂的同時,作者並未泯滅積極入世之心。不過他的“達”是為了實現“誌”,這“誌”大概就是李白當年宣示過的“達則兼濟天下”了。他的“達”與僅僅為了獲得“紫羅袍共黃金帶”,恐怕是不盡相同的。但作者築室鶯湖,署以“方壺”,可知宋氏歸隱的日子過得相當高雅舒適,曲中所謂“陋巷簞瓢亦樂哉”,不過是安貧樂道情誌的象征,他決未窮到這個地步。

[雙調·水仙子]居庸關中秋對月

“原文”

一天蟾影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廣寒宮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我獨對清光坐,閑將白雪歌,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譯文”

今夜天無纖雲,月色皓潔,想必嫦娥在婆娑起舞。從古到今,是誰將這麵高懸空中的銅鏡打磨?年年到中秋之夜,總是如此光亮渾圓。遙望碧空,我無法向嫦娥發問,你在廣寒宮裏快活麼?我獨自坐在清光裏,歌唱這白雪般的清輝,月兒你今宵如此團圓,我卻孤身一個。

“注釋”

[居庸關]長城主要關塞,在今北京市延慶縣境,著名的八達嶺就是居庸關的北口。[蟾影]指月宮。在古代神話傳說裏,月中有蟾蜍。[婆娑]舞姿。[鏡磨]古代傳說中,月亮是一麵銅鏡,有大力士不時打磨,使之保持光潔。[廣寒宮]傳說中的月宮。唐玄宗於八月十五日神遊月亮,見一大宮殿,標“廣寒清虛之府”(《龍城錄》)。“廣寒宮”一名由此而流傳。[清光]皎潔的月光。

“賞析”

此曲描述作者於居庸關中秋賞月的感受,在展示明月之夜清涼皓潔的美景的同時,抒發悠悠的思鄉情懷。作者將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融會到小曲中,使月夜生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又以與月對話的方式,表達他的鄉思,賦予清冷的月以些許人情味,並襯托出遊子的孤獨與寂寞。

“作者簡介”

王舉之 元後期散曲作者,生平事跡不詳。今存散曲小令23首。

[仙呂·一半兒]開書

“原文”

淚痕香沁汙鮫綃,墨跡淋漓損兔毫,心事渺茫雲路遙。念奴嬌,一半兒行書一半兒草。

“譯文”

美人兒的淚痕沁汙了鮫綃,尚散發出幽香,從那淋漓的墨跡,想必她寫禿了毛筆,寄托著她無盡的相思,傳達出雲天相隔著的惋歎。美麗嬌嗔的念奴啊,你把愛和怨,夾雜在一半行書一半草書裏了。

“注釋”

[書]書信。開書,將書信打開。[鮫綃]傳說中的海上鮫人(人魚)所織的薄紗。這裏指書信的材料絹帛。[兔毫]用兔毛為原料的毛筆。[念奴嬌]念奴,唐代天寶年間著名的歌女。元稹《連昌宮詞》:“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詞牌子《念奴嬌》的產生恐與念奴的故事有關。念奴在此曲指代給戀人寫信的女子。嬌,是收信人對念奴的讚賞之詞。[行書]漢字書體中的一種,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

“賞析”

《開書》朦朧迷離,開信人是男子還是女子,頗費思量。開信人似應是男士,是他從信中讀出了寫信人對他的思念和幽恨。首先引起他注視的是沁汙書信的淚痕,這暗示寫信人一邊寫一邊哭的情態;然後是發現墨跡淋漓,這進一步暗示寫信人情緒始終非常激動,難以控製筆墨;再下來,才透露信中所傳達的是女子無限的離恨別情和難以言說的悲傷。收信人的情緒無疑受到影響和衝擊,最末二句“念奴嬌,一半兒行書一半兒草。”當是他心中發出的關愛和呼喚。由此看來,《開書》的構思頗巧妙,它不像一般寫閨中人相思的曲子那樣,采用第一稱,由閨中人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於男士的眼睛,透過閨中人的書信,來揭示女子的神情心理,因之給人以真切而新鮮的感受。相思題材已被千百次重複,《開書》的寫作可謂是挖空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