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無名氏(略)
“原文”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譯文”
堂堂大元朝,由一夥奸詐諂媚之徒操縱大權,他們借治理黃河和發行新鈔的機會,大肆搜括民財,也種下了天下大亂的禍根,憤怒的百姓揭竿而起,造反的紅巾軍成千成萬。官家訂下的法律多如牛毛,鎮壓百姓的手段十分凶殘,人民的怨恨堆積如山。這是什麼世道?人吃人,鈔買鈔,強盜成了大官,大官就是強盜。什麼是愚、什麼是賢,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一切都是非顛倒、黑白不辨。老百姓啊,真可憐,真可憐!
“賞析”
收錄此曲的《輟耕錄》作者寫道:“《醉太平》一闋,不知誰所造,自京師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可見它是在元朝末年傳播廣泛的一支民歌。它是發自人民大眾心底的吼聲,強烈地控訴元朝末年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和統治手段的殘酷,深刻揭露經濟秩序的混亂和官吏的貪婪,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這實質上是人民大眾對元王朝必然速亡的宣判書,是元末人民大起義的宣言書,具有極高的曆史認識價值。這說明在社會矛盾一觸即發之時,散曲發揮了輿論武器的作用,在人們聽膩了相思、幽怨、避世等老調子之後,突然響起這震天的歌聲,的確令人振聾發聵,耳目為之一新。
[正宮·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原文”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譯文”
從燕子嘴裏奪泥,在針頭上削鐵,在佛像麵上刮黃金,在鵪鶉嗉裏尋豌豆,在鷺鷥腿上劈出精肉,在蚊子肚裏刮肥油,細細搜求,無中生有,虧老先生下得手!
“注釋”
[刮金佛麵]寺廟裏的泥塑或木雕佛像,往往塗以金粉,在佛麵上刮金,形容極端貪財。[鵪鶉嗉]鵪鶉,形體很小的鳥。嗉,喉嚨下存食物的嗉囊,極小。[刳(kū)]挖、刮。
“賞析”
此曲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辛辣譏諷貪婪之徒。將貪婪者不放過微利的舉動誇大到極處,令讀者對其輕蔑和嘲笑,從而達到諷刺的喜劇效果,是此曲最成功之處。題目雖為《譏貪小利者》,但其社會意義卻超出了這個題目,因為人們往往把“貪小利者”這諸多舉動同貪官汙吏無孔不入的搜刮民財的劣跡聯係起來,因之取得更廣泛更深刻的諷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