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張養浩(略)
“原文”
用盡我為民為國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喚省焦枯,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隻落的雪滿頭顱。
[尾聲]青天多謝相扶助,赤子從今罷歎籲。隻願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當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
“譯文”
用盡我為國為民的心,祈禱上蒼降下這些像金子像美玉一般珍貴的雨。白白盼望幾年,今天大地終於得到雨的滋潤。雨喚醒了焦枯的莊稼,萬物恢複了生機,如同春天來臨一般令人喜悅。可令人不安和遺憾的,還有百姓流亡在道上,他們被旱災逼迫拋家棄業,離鄉背井。
恨不得將野草都變成豆苗和穀苗,恨不得讓河中的沙子都變成黃金珠玉,使得千家萬戶都成為豪富,那樣我也不白受朝廷的俸祿。眼看旱災叫我無計可施,隻落得我滿頭白發。
多謝青天扶助,老百姓再不用唉聲歎氣。隻願老天透透下三天,就算街道變成湖,淹了四通八達的大路,也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
“賞析”
《詠喜雨》是張養浩於元明宗天曆二年(1329)赴陝西賑災期間所作,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他對久旱逢甘雨的悅喜,充分表達他對人民疾苦的關心。他對甘霖所作的種種比喻,都源於這場雨給飽受旱災之苦、瀕於絕境的老百姓帶來了活的希望。作者雖然滿懷喜悅,但他喜中有憂,為道路上尚有流離失所、拋家棄業的災民而痛心。這一喜一憂的情緒變化,反映出作者心裏裝著老百姓,為百姓之喜而喜,為百姓之憂而憂。張養浩還幻想滿地青草變成豆苗、穀苗,滿河的沙子變成黃金珠玉,願老百姓都成為豪富,這種質樸而天真的心理,更進一步體現出他深厚的民本意識和仁愛思想。總之《詠喜雨》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