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大娘,您以前織過布嗎?”
“怎麼沒有,年輕的時候,我的布可是十裏八村數一數二的”,說著說著,老太太的臉上泛起了一抹紅霞。
這樣就好解釋多了,我們告訴她,這就是古代紡線用的工具,就像我們以前織布用的紡輪一樣。早先的人們不會製作金屬,卻擅長燒製陶器,於是紡輪也就是陶的了。您看,這個紡輪製成圓餅的形狀,沒有棱角,人們使用時就能夠方便地轉動了。中間這個小孔是用來插入木柄或骨柄的,可以撚線。當人手用力使紡盤轉動時,就會使一堆亂麻分開、拉細,擰成麻花狀。這樣不斷地重複,亂麻就逐漸擰成“線”了。
老太太聽了,不住地點頭,“原來,我紡了幾十年線的工具,老祖宗們早就製作出來了!”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一群小學生從門外跑了進來。當看到我們大家正議論這些“殘陶片”和“破石頭”時,一個稍大點兒的孩子怯生生地問:“叔叔,你們撿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我們以前經常把撿來的陶片或小石頭,一片一片地扔到附近的深溝或者小河裏,比賽看誰扔得最遠。”
看到這些孩子天真的臉龐,我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也不知該從何說起,該如何教育他們。他們的所謂的“玩具”,事實上是我們民族的多麼偉大和珍貴的寶藏啊!不難想象,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和稚嫩的腦海裏,還不曾接觸到中國的悠久曆史,又怎麼會知道這些“殘石塊”、“殘陶片”對研究中國古代曆史和遠古文化發揮那麼大的作用呢!
看來,我們隻會考古發掘研究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保護好這處享譽中外的古文化遺址,就必須首先當好一個文物宣傳員,讓鄉親們知道它的價值有多大。老鄉們提出的問題,看似很簡單,但真要讓他們聽懂,並且理解,就必須要用生動的語言,舉例子進行講解。
我用思今追古的方法,從他們家裏現在用的陶缸、陶盆、鐵鋤、鋼刀講起。今天,我們使用的工具,有很多都是遠古時代的祖先們創造發明並發展變化而來的。例如,古代人們使用的陶器,從最初的使用到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雖然它們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形狀也有一定的變化,但總能找到與之接近或者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很確切地告訴大家,盡管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比較發達的新時代,但作為從古到今人們長期使用的生活用具——陶器,卻仍然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聽到這裏,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真沒想到,我們使用的陶器,從發明到燒造技術的不斷提高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今天,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喜悅!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守護好這塊曆史悠久的美麗家園!
我拿起一位大爺交給我的石刀,對在場的人說:“你們看,這個烏黑發亮的東西,可不是個普普通通的玩意,它就是我們老祖宗用來砍東西的工具。”
“那是斧子?”一個小學生說。
“不是,你們看,這叫做石刀。”我又拿了個石斧在手裏,“你們看,這才叫石斧。”
大家一聽,紛紛伸長了脖子。
“石刀,就是用石頭打磨製成的刀。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石刀了。老祖宗們還把動物腿骨打製成骨刀,鋒刃都很銳利。這些石刀、骨刀既是勞動工具,也是隨身攜帶的武器。到了傳說的黃帝時代,石刀還被稱為‘玉兵’,應用在儀仗中。還有一類石刀,背部有穿孔,與我們常見的石刀不同,有人認為是收割工具,有人認為是砍伐工具,更有人認為是織布用的打緯刀,說法不一。”
“你們看,這才是石斧,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用的斧子很像啊?”“它刃寬頂窄,像個梯形。一開始的時候,人們還不懂得安裝把,就直接手握,稱為手斧。慢慢地,人們在斧頭上安裝了木柄,將二者綁在一起。這樣,手握在斧柄上,利用慣性劈木砍柴,省了不少力氣。我們現在的斧子,還是應用著同樣的原理。”
……
在討論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身後站著一名中學老師,他手裏拿著一塊彩陶片,很認真地叫我一聲“老師”,“你再講講考古界為什麼把仰韶遺址發現的彩陶稱之為彩陶文化吧?”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但我還是不想讓這位老師失望:“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由於當年安特生把早、晚不同的實物混在一起,沒有弄清楚時代的先後序列,以至於出現了仰韶文化就是‘彩陶文化’,‘單色陶器’早於‘彩色陶器’的錯誤觀點。另外,人們把仰韶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還有其他方麵的原因。首先,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多數遺址發現有精美的彩陶,考古研究者把它作為一定的時代特征,習慣上稱為彩陶文化。其次,由於安特生將所謂單色陶器和彩色陶器混在一起統稱仰韶文化,使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誤導人們把仰韶文化和後來的龍山文化混為一談,對於我們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誤導。我國考古學家將單色陶器從仰韶文化中分離出來,但仍然認為仰韶文化是包含有彩色陶器特征的一種文化。另外,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彩陶器在不同地區雖然花紋、圖案、內容有很大差別,但作為一種裝飾,它的顏色,格式及表現形式,又有許多共同特征,所以人們把它作為一種彩陶文化,也不足為奇。現在看來,不分地區,不分地層疊壓關係,不論時代早晚統稱為彩陶文化是錯誤的。”
聽完我的講解,那位老師讚許地點點頭,表示今後要更加熱愛曆史,深入學習考古基本知識,做一名優秀的業餘文物保護員。
……
我們走出老鄉家,來到仰韶村遺址的最高台地上,舉目望去,優美的田園風光、錯落有致的層層梯田,已經打動了我們向往已久的心。這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對於我們這些初到的年輕人都是那麼的新鮮。當年的安特生也許和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感受!
在村子的西北方,一座挺拔、蒼翠的高山巍然屹立,這就是海拔1463米的韶山主峰。在仰韶遺址寬闊的平台上,散落著幾個小村莊,在樹木的掩映中若隱若現。台地兩側各有一條數十米的溝壑,東為飲牛河,西為幹溝河,兩河南流交彙後最終注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有位學者形象地比喻說,仰韶村遺址像一顆閃光發亮的明珠,坐落在三麵環水的緩坡台地上,鑲嵌在遼闊的中原大地上。可以想象,遠古時代,這裏的山上林木茂盛,野果遍地,野獸出沒,河裏魚蝦成群,我們的先民們過著采集、狩獵、捕撈的生活,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人類生活畫卷啊!
今天,我們這些人再次站在了古人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古老土地上,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裏居住?他們有著怎樣的輝煌曆史?他們又給後人留下了什麼?
我們這群年輕人,即將深入偉大祖先的靈魂深處,去解開這埋藏了數千年的秘密!
三、發掘現場的故事會
正式發掘工作開始了。我們幾個年輕人,吃過早飯,準備好各自的考古工具後,有說有笑地來到準備發掘的台地上。隻見配合我們這次發掘的民工,手握鐵鍁一字排開,男男女女約二十餘人,都滿懷希望地注視著我們這些省、縣來的文物幹部。
這一天,秋高氣爽,天空中白雲朵朵,鳥兒齊鳴,遠遠望去,位於西北部的韶山主峰似乎在向我們招手,歡迎我們這些年輕的揭秘人,走進遠古祖先住過的古老村寨作客!有一位同行說的好,這次考古發掘,實際就是我們和遠古祖先心靈的對話,他們會用實物告訴我們,數千年前這裏的環境是多麼的優美,製造這些精美的陶器、石器是多麼的艱辛,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心靈手巧和富於才智!
我們在遺址的最高點上,用繩子劃了一個5×5的方塊,開始了緊張有序的發掘工作。有工人問,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區域?我們告訴他,關於發掘區域的選擇,一般是要選擇遺存比較多的地方,如地表上陶片等遺物比較多或者經過鑽探,可以明確地下有遺存,如墓葬等。但是有些時候對於一些不太熟悉的發掘點,如第一次發掘,也會選擇一些堆積比較薄的地方,以便於先搞清楚遺存的性質,以免破壞重要遺跡。堆積比較多的地方,也往往就是地層比較厚的區域,自然地勢會略高一些,而最高點也可能是後期破壞較少的地方,至少是層位保留比較好的區域。所以,遺址的最高點往往也會成為發掘的首選!這個工人聽了,豎起了大拇指,感歎道:真不知道這看似簡單的發掘裏麵還暗含著這麼多講究!
在第一個探方裏,耕土層挖去後,我們就看到了不同顏色的土質,分布在一個平麵上。按照田野考古工作的方法,我們用小鏟劃線,以區分不同顏色的土質。當出現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灰土坑時,有一個民工問,這些灰坑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在灰坑內會出現那麼多殘陶片、石器和各種獸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