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垣外的墓地,基本上是單人仰身直肢葬,沒有出土任何隨葬品。北城垣內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大多為一次仰身直肢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男子和嬰兒的合葬,還有一次葬與二次葬的成年男女同穴分層合葬,大多數沒有隨葬品。據測定,西山古城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不足40歲。這些現象表明,發展到仰韶中晚期時,鄭州西山的家庭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家庭已經在慢慢地產生了。
西山古城距今約5300~4800年,延續有500年時間,這是迄今中原地區發現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先進的城址。在它的範圍內,存有城牆、房屋、墓地、窖穴等,說明西山人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高大城牆的修建,說明西山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積累起豐富的修建技術,也說明當時的部落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承擔起如此巨大的工程。
城址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座版築夯土城址,也應該是這一區域的中心要邑,這一地區的繁榮可以想見了。
然而,究竟是哪個部族才有能力修建起如此宏偉的城垣呢?
二、它是黃帝之都嗎
城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聚落形態,是曆史文化的特殊產物。作為一種宏觀的地理現象,又是一種大規模的永久性的防禦設施。它所代表的文化現象,被稱做“城邑文化”或“防禦文化”。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城。《漢書·食貨誌》、《汜勝之書》等主張神農之世已修有城池,而《路史·後紀》、《史記·封禪書》、《事物紀原》、《淮南子·原道訓》等篇中又認為炎黃時代才開始修城築邑,但《水經·河水注》、《呂氏春秋·君守篇》、《淮南子·原道訓》、《太平禦覽》、《博物誌》等則認為鯀和禹都曾經築城郭。這些記載雖然不一,但是上古人類已經修城築郭的曆史卻是客觀存在的,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也逐漸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已公布的考古資料,我國迄今發現的史前城址共約40餘處,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其代表性城址為:河套地區的內蒙古包頭市阿善和涼城縣老虎山;中原地區的河南安陽市後崗、淮陽縣平糧台、登封市王城崗、郾城縣郝家台、輝縣市孟莊;海岱地區的山東章丘市城子崖、壽光市邊線王、鄒平縣丁公、臨淄市田旺、滕州市西康留、茌平縣的教場鋪、大尉、東平鋪、尚莊、東阿縣王集,以及陽穀縣的景陽崗、王家莊、皇姑塚;巴蜀地區的四川郫縣、新津縣寶墩、溫江縣魚鳧、都江堰市芒城;江漢地區的湖南澧縣城頭山、湖北天門市石家河、荊州市陰湘城、荊門市馬家垸、石首縣走馬嶺等。除西康留大汶口文化城、王家莊大汶口龍山文化城、城頭山大溪屈家嶺文化城及長江中遊“考古怪圈”中的屈家嶺文化城外,其餘均為龍山文化或相當於龍山時代的古城。
相比之下,西山城址的年代較早,堪稱“中原第一城”。
鄭州西山城址距今約5300~4800年,是迄今中原地區最早的史前城址。通過對西山遺址同期山麓洪積成因的自然沉積剖麵樣品的有機炭、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進行分析,並結合平原地貌與物質組成的特點,專家認為該地區在距今7300年以後,以暖濕氣候為主,大致與現在的江淮地區相當。在距今2900年以後,氣候的旱化趨勢表現明顯,同現在的氣候現象比較接近。另外,枯河從當地穿過,孕育了向東向南傾斜的寬闊平原,平原下部為更新世洪積黃土層,上部為全新世黃土層,這種土壤條件很適合古代人類居住和進行旱作農業耕作活動。另外,以土地氮量供應不足為標準進行判斷,至少在距今約7300年時已開始出現旱作農業,這與當地以草花粉為主的孢粉分析結果是一致的。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西山時期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都非常適合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從而逐步孕育了西山文化的豐富內涵。
考古發現的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大約相當於中國古史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時代,有學者主張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為黃帝時代古城,這是否空穴來風?
從時間上看,城址的年代與黃帝所處的時代大致相似。中國曆史上的五帝時代,係指從黃帝曆經顓頊、帝嚳而至堯、舜的時代。根據許順湛先生選定的年代框架:帝舜一世50年,約為公元前2150~前2100年;帝嚳十世(包括堯)400年,約為公元前2550~前2150年;顓頊九世350年,約為公元前2900~前2550年;黃帝十世以上1520年,約為公元前4420~前2900年。大體而言,五帝時代的上下限主要在距今4100年至6500年之間,在中國曆史上延續約2400年之久。從宏觀上進行考察,這個年代構架基本上可以作為研究五帝時代的重要參考數據。西山城址的年代在距今約5300~4800年,與黃帝時代基本相當。
根據文獻記載,黃帝之世已有城邑出現。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稱:黃帝建造了五城十二樓。《事物紀原》引《黃帝內傳》說:黃帝殺死蚩尤後,建造了城闕。《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黃帝最先建城居住……這些記載雖然帶有一定的傳說成分,但大多已被考古資料證實。它還至少說明,五帝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築城了。中原地區發現早期城址中的鄭州西山、濮陽高城、襄汾陶寺、輝縣市孟莊和登封王城崗等,就是五帝時代城邑的曆史見證。如此,這座城為黃帝時代所建也是不無可能的。
而西山城址所在的位置正在黃帝部族的範圍之內。迄今所知,西山城址屬於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或稱大河村類型)遺址發現的唯一城址。從秦王寨類型的仰韶文化遺址分布來看,有熊國的地域並不局限於新鄭,它至少還應包括新密、鄭州和滎陽等地,均可稱為有熊國。在有熊國所轄的區域內(即秦王寨類型分布區),其文化遺址應屬於有熊國文化,當時的氏族部落應屬於有熊國組成部分。在西山發現的古城隻能是有熊國的城,如果別處沒有第二座城的發現,西山古城極有可能是有熊國國都。黃帝都有熊,是有熊國君,因此把西山古城稱為“黃帝城”是無可非議的。
如果上述分析無誤的話,則鄭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確實是黃帝時代的城址。
三、圓形城製的濫觴
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是一座大體上平麵呈圓形的城址,城的西北角和東北角,與交接城垣各呈約135度夾角,頗類於八角形的平麵。這種情況,同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屈家嶺文化城址頗為類似。城頭山古城位於澹水河濱的徐家崗高地東南端,城址平麵略呈圓形,外圓直徑約325米,麵積略大於西山古城。
以西山古城為代表的圓形城址,屬於從仰韶文化早中期的環壕聚落到龍山時代方形城製的過渡形態。環壕聚落出現甚早,距今8000年前後的山東小荊山遺址和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已有環壕。仰韶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平麵大都略呈圓形,如西安半坡遺址,圍繞著居住區有一條深、寬各約5~6米的壕塹,一般稱之為“大圍溝”。大圍溝是為保護居住區和全體氏族成員的安全而挖的防衛設施之一,平麵呈不規則圓形,其範圍和形狀大致是與居住區的狀況相適應的。
陝西臨潼薑寨遺址,是一處比西安半坡更為完整的仰韶村落遺址,村落的輪廓呈東西長、南北闊的橢圓形,麵積約18000平方米,居住區的中央有一片4000平方米的廣場,周圍是一圈排列整齊的房屋,房門都朝向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