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傳說時代的黃帝城(3 / 3)

半坡與薑寨這種圓形村落形式,被稱為“周邊集團”的規劃布局。西山古城是一座上承“周邊集團”的規劃布局,又具有自身特點的圓形城,堪稱為我國圓形城的濫觴。

世界各地的一些著名古城,平麵規劃也多為圓形。如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伊朗的弗拉斯巴等,平麵均為橢圓形;埃及的厄爾卡勃,伊朗的塔布裏斯、圖斯伊斯法罕、瑪沙德、席拉茲等,平麵則為圓形。

而在埃及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城市也被表達為一個圓形圈,圈內的十字交叉路把城市分割成四份。“如果這在事實上就是一個象征性的規劃圖,那真是古典城市的一份最好的象征圖”,有人說。

鄭州西山古城同上述世界諸名城在規劃上的一致性,表明圓形布局屬古典城邑之範例。逮至龍山時代,中華大地上出現為數眾多的城池,其平麵大都略呈方形,從而形成了我國古城形製的基本模式。自夏商周迄明清之際,雖然偶爾也能看到個別的圓形之城,但實屬鳳毛麟角,不可多得。

從仰韶時代西山城址呈不規則的圓形,到龍山時代王城崗、孟莊諸城均為方形的演變,可以反映出遠古人類在聚落規劃觀念上的變化與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西山城址代表了古代城市建製的初級階段,可以視為圓形城製的濫觴。

四、城與壕的二重奏

城是一種“防禦文化”設施。防禦文化的具體表現是:藉各種寨堡、溝洫、障壁、柵欄之助來防衛居住區。仰韶時代晚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財富積累日益增多,中原地區氏族和部落間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戰爭日趨激烈。為了防禦外來的入侵,以城垣環圍的新型防禦設施應運而生。西山城堡便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出現的。

西山城堡城垣的建造程序和方法是:在經過規劃擬建城牆的區段,將上層文化層堆積全部挖掉直至生土,構成城牆基槽,在經過修整的基底平麵上夯築城牆。隨著城牆高度的增加,其所需的土方量則在城牆內外兩側挖溝,就地起取,而以外側挖溝取土為主要的土方來源。內側的取土溝,顯然是城牆築至一定高度、土方轉運不易時,根據內側築牆所需補充土方的數量,就地挖取而形成的。在城牆築起後,內側的溝即予封填,以保護城牆基礎不受破壞,環繞城牆外側的溝則保留下來,成為一種保護城牆的防禦設施。

城牆建築采用先進的方塊版築法,分層逐塊逐段夯築而成。在城牆建造過程中,局部地段可能采用中間立柱固定夾板、四麵同時逐塊夯築的方法,因此在局部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往往保存有埋設立柱而形成的寬約30厘米、深約40~50厘米不等的基槽,其內分布有直徑12厘米左右的柱洞。在城牆東北角的解剖發掘中,還可以看到直徑3~4厘米、窩深0.3~0.5厘米的圓形夯窩。很明顯,築城者是用3根一組的集束棍,築起了一座固若金湯的早期城堡。這種技術,在當時來說是最為先進的。

在考古發現的早期城址中,不少城垣的外圍,未見環繞城牆的壕塹,鄭州西山古城卻發現了這種設施,溝寬5~5.7米,深約4米。它雖未完全具備後代城牆外圍的城壕性質,但無疑已是護城河的萌芽,實開後世城壕之先河。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往往城、池並稱,就是指城牆與壕溝而言。關於城,《說文》解釋為“以盛民”,段玉裁進一步解釋“盛”:就好像黍稷類的東西放在器物中。而《墨子·七患》明確地指出:城是用來自守的。我們從金文“城”字的結構考察,好像以武器守城狀。由此看來,古代築城的目的就在於自守。

護城河就是城外的壕溝,中國古代把它稱作池。城牆與壕溝的關係極為密切,修城與挖溝往往同時進行,從壕溝中挖出來的泥土,用來修築城牆,一正一負,從而構成了雙重的防禦體係。西山古城的城牆與壕溝,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雙重防禦體係設施。

五、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鄭州西山城址位於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聚落群的中部,東距大河村遺址約17公裏,西距青台遺址約12公裏、點軍台遺址約9公裏、秦王寨遺址約17公裏,南距後莊王遺址約6公裏、陳莊遺址約15公裏。還有鄭州市區的須水鄉白莊、溝趙鄉張五寨、杜寨、金水區勝崗、古滎鄉石河、滎陽市區的汪溝、豎河、池溝寨、陳溝、閻村、張河、楊寨北等諸多遺址,都距西山城址不遠,其時代均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類型。

由此可知,西山城址是這一聚落群中的唯一城址,其地位一定高於諸聚落遺址,是這一地區的中心要邑。近年來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有女神廟、祭壇、原始殿堂、高台塚、龍虎塑、古城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古城。“古城是大概念,它可包括廟、壇、殿、堂、塚、塑之類的建築。目前所說的古城,雖大多數主要指遺址中的城垣,但城垣的發現和古城的確定,意味著與之相應的其他重要建築的可能存在,或已破壞,或未出土。因而古城址的出現被認為是人類原始社會過渡到文明社會的基本標誌”。西山古城迄今僅發現遺址中的城垣,與之相應的廟、壇、殿、堂、塚之類雖未出土,或遭破壞,但一葉落而知秋,意味著這些重要建築的可能存在。

約從仰韶文化晚期開始,我國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新時代,西山城址的麵世,標誌著這個新時代的開端。“大約開始於仰韶時代晚期,持續整個龍山時代,而迄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王朝的建立這一段曆史,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戰國時代’。西山古城,在聚落發展史上,它的頗類於八角形的近圓形平麵,正處在從傳統的圓形環壕聚落向城牆環團的方形城址的過渡階段,它的出現,宣告了一個舊的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後持續千年的那種群雄逐鹿,戰爭不已的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的龍山時代的先河。”西山城址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起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偉大作用。它所扮演的這種角色,絕非仰韶文化的環壕聚落和龍山時代的方形城址所能取代的。

西山城址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雛形城市”。城市是以空間與環境利用為基礎,以聚集經濟效益為特點,以人類社會進步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係統。“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貯存並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最多的設施;同時又能擴大自身的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社會發展更加繁複的形式,從而保存不斷積累起來的社會遺產。社會權力不是向外擴散,而是向內聚合。社會的各種不同構成因素,以前隻是分散在廣大的河穀平原,偶爾也傳及更遠的地區,現在都在壓力之下被動員起來並束集在一起,統統進入了城市的高大圍牆的封閉之中。”

作為文明諸要素之一的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逐漸創造出一種新的複雜的社會機構和體係。早先,在論及中國文明起源時,人們往往把目光投向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女神廟或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塚”,而今中原地區黃河之濱仰韶文化城址的麵世,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我們從西山古城高峻的城垣上空,看到華夏文明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