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內,教皇的權力要大於各國的皇帝,其中,德意誌因為被壓榨得最為嚴重,所以被稱為“教皇的乳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德意誌急需一位領導者掀起反對教皇的革命,最後,領導者的使命由馬丁·路德所承當。
青年時期
1483年,馬丁·路德出生於德意誌。他曾學習法律,但後來專注於學習天主教神學和《聖經》。1511年,路德在朝拜羅馬教廷的遊曆中,目睹了教廷的腐化和教士的奢侈,改革宗教的意圖逐漸萌發。次年,他開始在一家修道院擔任副院長並且在大學負責教授神學。
贖罪券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修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理由,開始在德意誌售賣贖罪券。羅馬教廷宣稱,隻要購買了贖罪券,人的罪過即可得到上帝的原宥,當錢幣落入錢櫃的一刹那間,人的靈魂即可升入天堂。通過這種方式,教廷想達到斂財的目的。
《九十五條論綱》
麵對教廷兜售贖罪券這種腐敗的舉動,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維登堡教堂的門上貼出了《關於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以示抗議。在這篇論綱中,路德認為,教皇沒有權力赦免眾人的罪過,人們隻要自己誠心懺悔,便可得到上帝的寬恕。通過金錢換取贖罪券的行為,不僅會使人們貪戀錢財,而且還會影響到教皇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平地驚雷,路德的論綱很快在德意誌傳播開來。
改革主張
從1520年起,路德闡述自己的改革主張。第一,因信稱義。“稱義”指人被上帝救贖。路德認為,隻要誠心信仰上帝,不用依靠教會繁瑣的禮儀,人的靈魂便可以得到拯救。第二,在路德的時代,教皇宣稱自己是上帝的代理人,並且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聖經》,對這種現象,路德給予了批駁,他認為,人人可讀《聖經》。第三,路德向德意誌各諸侯國呼籲,讓他們拒絕再給教皇納貢,並且成立德意誌自己的教會,從此徹底脫離羅馬教廷的控製。
主張的影響
路德的主張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宗教改革,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三方麵的內容:首先,作為路德宗教改革的延續,曾追隨過路德的閔采爾發動了暴力革命試圖推翻教會和封建主的勢力,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是教會的勢力卻進一步受到打擊;其次,以路德的學說為宗旨而興建的新教,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在德意誌傳播;最後,就像一根導火線,路德的改革引燃了歐洲其他地方的宗教改革運動。
曆史回音壁
按照“慣例”,路德當時的舉動會給他招來火刑的懲罰,但因為德意誌的一些諸侯的支持,路德才逃過一劫。1520年,路德當眾燒毀了教皇宣布他為異端的敕令。1522年,他開始將《聖經》由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翻譯成德文,這一舉動促進了《聖經》的傳播,並且深深地影響了德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