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察人入微:順勢而為成事之道(4)(1 / 3)

在毫無隔閡的人際關係中,並不需要使用客套話。不過,當在此種親密的人際關係裏,突如其來地夾入了客套話的時候,就必須格外小心。有時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異乎尋常的客套話時,就很可能是心裏有鬼的征兆。

用過分謙虛的言詞談話時,可能在表示強烈的嫉妒心、敵意、輕蔑、警戒心等等。“語言乃是測量雙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離的標準。”客套話使用過多,並不見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可能含有輕蔑與嫉妒因素。同時,在無意中會將他人與自己隔離,具有防範自己不被侵犯的預防功能。

某些都市的人,對外鄉人說話很客氣,這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是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表現。因此,往往無法與人熟悉,盡是給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類推,如果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使用客套話時,則很可能內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隱藏著敵意。

喜歡使用名言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於權威主義者。

對於使用借用語的問題,不但是使用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透露一種超越自己以上的東西,一種自我擴張的表現欲。

如果你開口閉口就愛抬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語氣或外國語,就會讓人有一種走錯廟門的感覺。事實上,他隻是一個用語言當作防衛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也表示自己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

宋代王子韶,是個性情散漫之人,但他的口才很好,在他任縣令時,當時還不是知名人物。一天,他進謁一位顯貴,當他到達之時,那名顯貴和其他客人在探討《孟子》,就沒有把位卑人微的王子韶放在眼裏,隻顧談興而沒有正視王子韶的存在。待了很久,那位顯貴突然停下話來對王子韶說:“你讀過《孟子》嗎?”王子韶回答說:“那是我生平最喜歡的一本書,隻是我全然讀不懂其中的意思。”顯貴便問:“哪一句讀不懂呢?”王子韶說:“‘孟子見梁惠王’,隻是第一句已是不懂了。”顯貴非常驚訝:“這句有什麼難懂之處呢?”王子韶趁機說:“孟子既然說‘不見諸侯’,為什麼又去見梁惠王呢?”王子韶之所說這句話是因為孟子還說過,“雖不見諸侯”,但“迎之致之以有禮,則就之。”王子韶引此譏主人無禮。顯貴見名不見經傳的王子韶有如此機智,遂重之。可見,喜歡借用名言或典故,可以為自己標新立異,這類人就是借此而自命權威的。

所以說,察其言,就可傾聽話外之音。

6.觀其行,練就一雙“火眼金晴”

但凡識人,定要從各方麵來觀察,比如通達就看他的禮節,尊貴就看他上進的程度,富裕就看他的修養,聽就看他的行動,止就看他的喜好,達就看他的言辭,窮就看他哪些不接受,賤就看他哪些不去做。高興時檢驗他的操守,快樂時檢驗他的懈怠,發怒時檢驗他的氣節,害怕時檢驗他的堅持,悲哀時檢驗他的情懷,受苦時檢驗他的誌向。這八觀六驗,是古人識人的根本,今天仍不減其價值。

在你周圍的人群中,你總能發現一兩個讓你眼前一亮的人,而這些人通常隻是在關鍵時刻才顯示出英雄本色,因則,我們要真實而準確的認識每一個人的本質,就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晴”,捕捉其在關鍵時刻所體現出來的本質。

困境識英雄

馬謖是諸葛亮手下的謀士,以謀略取得諸葛亮的信任,司馬懿進兵進攻街亭,馬謖立功心切,立下軍令狀,但他的想法並未如願。街亭失守,打亂了諸葛亮出祁山的計劃,馬謖不僅沒能立功,還喪失了卿卿性命,而同去的趙雲、鄧芝卻表現甚好,沒有損兵折將,還保證了軍資什物的安全,深得孔明喜歡。孔明親自率領諸將出迎,見到趙雲說:“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何也?”鄧芝回答說:“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孔明誇獎道:“真將軍也!”還賞賜趙雲50斤金子,取絹一萬匹賞給趙雲的部卒。趙雲推辭不受,孔明更是倍加欽敬,歎道:“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