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兩個事例,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強中自有強中手。有時候,你或許感覺你比別人起得早,但正如古人所言: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對於市場觸覺來說也是這樣,一般地敏銳還不夠,必須特別地敏銳,一般地敏銳充其量隻能使你搭上二班車,隻有特別地敏銳才能保證使你登上第一輛快車。
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出敏銳的觸覺呢?
要使觸覺敏銳須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訓練培養:
1.培養搜集信息的良好習慣
要有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利用信息研究社會以及事物的發展趨勢。
2.培養研究能力
作為一個創業者,一定要深入研究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是自己從“門外漢”走向“門內漢”的過程。隻有自己成了行家,才能準確把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前景,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並在科學合理的預測之下決定自己的創業行為,確定自己的創業路徑。
3.培養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也就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有了分析能力,就可以使我們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進而判斷就有了準確可靠的前提。
4.培養調查能力
調研活動是我們獲得第一手資訊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查獲得的資訊最為準確,可信程度高,調研是決策判斷的基礎,沒有調查研究,我們的一切感知都無從談起。因此,調查能力是培養敏銳觸覺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5.培養決策判斷力
決策判斷力是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它是在前幾種能力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門能力很重要,如果不能訓練培養出這種能力,那麼,我們前邊培養訓練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前麵所講的幾種能力都是為決策判斷力做準備的。因此,更要重視養成決策判斷的能力。
總而言之,敏銳的觸覺並非是先天的,它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培養形成的,任何人隻要勤奮努力就能擁有。擁有了敏銳的觸覺,我們創業的步伐就會加快,我們離成功創業的彼岸的距離就會縮短。
2.看清方向,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
王安電腦公司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典型,它的衰落也同樣具有傳奇色彩。它在鼎盛時期走向破產的故事,就好像玫瑰在盛開之後迅速地枯萎凋零一樣。
同巨人公司一樣,王安公司也曾經作為創業成功的典型被寫入書中。這裏又把它作為失敗的例證和巨人公司並列。這不是偶然的,這兩家公司都是高科技公司,又都經過了輝煌的創業曆程後,盛極而衰。他們的經曆說明了高科技企業確實具有一定的風險,在對未來的把握上遠遠沒有傳統工業那樣有預見性。另外,這兩家公司的最終失敗又都跟他們沒有處理好公司內部的關係有關。史玉柱是想不到一個恰當的辦法留住人才;而王安在最後一刻,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把公司總經理職務讓給了自己沒有多大本事的兒子。在用人機製上,兩家公司同樣顯示了東方特色的用人機製在向現代過渡中的局限。
王安公司是王安博士在1951年建立的,今天我們辦公室常用的打字機、電子鍵盤、文字處理軟件大都是王安公司的傑作。到了60年代初期,王安公司基本上獨霸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處理業務,不僅生產分離式產品,而且生產把這些產品連接起來的係統。到了1980年的時候,王安公司雇傭了12000人,收入5.43億美元,利潤達到5200萬元。更重要的是公司勃勃的生氣使全世界都為之矚目。老牌的生產辦公室設備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感到了王安公司的巨大威脅,有些人竟然說王安公司是IBM的終結者。
然而,好景不長,王安公司走向衰落的速度遠比起發展的速度快。1985年是王安公司的轉折點,這一年被王安公司逼入牆角的IBM生產出一種個人計算機,可以放在辦公桌上,其性能比王安公司的產品還多,而且成本還要低,這預示王安的傳統產品要遇到一場血戰,奇怪的是王安本人對此抱以令人難以理解的沉默,從而給IBM一個絕好的機會。
恰好1985年全世界的計算機行業出現了衰退。王安實驗室第一次出現了虧損,第二年的第一季度就虧損了1億美元,但是到年底的時候計算起來還贏利5090萬美元,這是對王安公司的一個警告,但公司對此置若罔聞。王安認為計算機行業的衰退隻是一個暫時現象,不久整個行業就會出現反彈。這是一個正確的判斷,但在對計算機技術本身發展的認識出錯了,王安錯誤地認為計算機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導致王安公司沒有投身於這一新的領域來爭奪市場,反而仍舊在生產已經過時的產品,結果造成了產品的大量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