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傷“心”會傷“身”——病由心生(1)(2 / 3)

另外,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過去的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因此人們更加注重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而心理因素又是生活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反映,因此,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保持自身心理狀態的平衡,控製自身的不良情緒,塑造良好的性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對健康進行了這麼一種描述:“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所以,現在的我們不能再把身體強壯不生病誤以為是真正的健康,要從心理方麵著手,做到真正的健康。

二、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健康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一個有1600名居民的社區中,曾經患有潰瘍病的居民占總人數的7%,患高血壓者占8.6%,患消化不良症狀者占8%,患神經性胃病者占6%,患支氣管哮喘者占3%。但是這項調查並不包括冠心病和經前期緊張症等其他較為常見的心身疾病。

另外,據一家綜合性醫院統計:在前來就醫的人群中,有76%的人患有情緒性疾病;在性別比例上,一般的心身疾病女性占有的比例偏高,但個別病種,如冠心病、潰瘍病、支氣管哮喘病等疾病男性的發病率比較高。而從年齡上來說,在就醫的大量人數中,因心理因素患病的人主要集中在15-65歲之間,青年期略高,更年期則為患病高峰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約有4萬人患有焦慮症;在所有的女性當中,約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經常有抑鬱和焦慮等症狀;而在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死亡,200萬人自殺未遂;我國的一項對高血壓的研究顯示:1959年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5.11%,1979年為7.73%,1991年為11.88%,2002年18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達到18.8%,並且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40年間中國高血壓人口數量從50年代的3000萬增加到2002年的1億6000萬。另外一項調查也顯示:我國的糖尿病人數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擺在我們麵前,我們實在忍不住會問自己,我們的健康這是怎麼了?是誰出賣了我們的健康呢?

據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研究發現,特別是20世紀耶魯大學門診部的一篇論文中顯示:到醫院就診的病人中有76%的人是患有情緒性疾病。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大多數疾病是由不良的情緒造成的,也就是說是不良的情緒出賣了我們的健康。另外,不良的性格和心態也是影響我們健康的罪魁禍首。

1.情緒與健康

情緒是人們的內在心理狀態在情感方麵的外在表現,它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通常來說,情緒的產生與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有著很大的關係,當這兩種需求得到滿足時,會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如歡快、舒暢、和悅等;反之,則會產生消極、不悅的情緒,如焦慮、緊張、急躁、憤怒、憂慮、悲哀等。但情緒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無論是肯定的、積極的、高昂的情緒,還是否定的、消極的、低沉的情緒,都會不同程度地引發人體的生理變化。

一般來講,情緒與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愉快而平靜的情緒,可以使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各個係統保持有良好的活動狀態,在生活中表現為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心情舒暢、睡眠香甜、身體健康,同時這種狀態又進一步使人產生愉悅、滿意的情緒。

英國著名化學家法拉第曾經由於工作緊張,導致神經失調,常常感覺頭痛、失眠多夢、身體虛弱。於是他讓醫生給他做了全麵的身體檢查,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後來醫生詳細了解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各個方麵的狀況,送給了他一句話:“一個醜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剛開始的時候,法拉第百思不得其解,又經過數天的琢磨,方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豁然開朗。於是他便常常抽空去看一些滑稽戲、馬戲、喜劇等表演,並偶爾到野外和海邊去度假,並盡可能保持身心放鬆,心情愉快,身體也很快得到了恢複。

另外,當消極、否定、悲觀的情緒超過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時,則常常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極影響。美國生物學家弗雷曾經說過:“男人常見的胃潰瘍可能是因為經常壓抑自己的感情,抑製自己的眼淚造成的。”而如果強行抑製憤怒的情緒,則往往會使高血壓患者的症狀惡化。

俄國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曾經指出:“所有頑固的憂愁和焦慮,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同樣,我國醫學界人士也認為,人的七情如若不和或者偏勝,能直接損傷內髒,引起髒腑不調以及氣血紊亂,進而會出現各種疾病。《內經》中就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另外,人的疾病狀態也可引起情緒的變化,《內經》中也曾指出:“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而有的時候,不良情緒有可能會導致生命的喪失,英國著名生理學家約翰·亨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