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做完作業還可以早點休息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聽我的沒錯,我說的是對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是經常說:‘我感覺這樣不太好,因為……’‘我認為……你覺得呢?’‘這件事,我的看法是……’這種溝通方法更多的是‘商量’,而不是‘命令’。”
父母喜歡與孩子商量,家庭的氣氛就會很和諧,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也會慢慢養成與父母協商的好習慣,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無疑是非常融洽的。
不要為孩子擅作主張,替他規劃生活。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中學畢業麵臨選擇下一步發展時,有人對他的父親錢玄同建議:“你是語言文字專家,名氣又大,應當叫三強接你的班。”錢玄同說:
“那要看孩子是怎麼認為的!”
一天,錢玄同對兒子說:“你將來學什麼,我不包辦代替,由你自己去選擇。
但是一個人應當有科學的頭腦,對於一切事物,要理智去分析,研究真相,判定是非,然後定改革的措施。”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地印在了錢三強的腦海中。
不久後的一天,錢三強跑進書房,開門見山地說:“父親,我要學工!”錢玄同問:“那你想上哪個學校呢?”錢三強回答:“我想考南洋大學。”“那裏全用英文課本的,可你學的是法文……”父親望著兒子,好像是在提醒,又好像是有些驚訝。
錢三強堅定地說:“父親,我先考北大理科的預科,補習英語,我一定趕上去。”錢玄同很尊重孩子的意見,他“嗯”了一聲,欣然同意了。
錢玄同的做法,給為人父母者一個啟示:父母在決定一件事之前,應該先聽聽孩子的意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意見,然後尊重他的意見。畢竟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一定會做得很棒,要相信孩子的直覺,給他們一個實現夢想的空間。
善於征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是每一位父母應該把握的家庭教育原則。要想做一位合格的父母,就應該把孩子作為與自己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從而更好地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
以商量的方式來解決親子衝突。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有的孩子可不是那麼好商量的,他們天生頑劣。其實,並沒有天生頑劣的孩子,隻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一般成人都很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別人壓製,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父母不要試圖用權威和勢力去壓倒孩子,用怒吼去解決問題。往往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會讓自己很難堪,孩子不僅不聽從指揮,甚至會在怒氣的指使下做出叛逆的事情。這時,如果父母肯放下架子,與孩子以商量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孩子一般都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議,畢竟孩子還是懂道理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老師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上高一的女兒穿著校服去上學,放學卻穿著肥大的背帶褲回來。妻子一見,皺起眉頭,叫道:“啊呀,真難看!從哪弄來的?”女兒倚在門口,挑釁地看著我們,一句話也不說,一場爭論即將爆發。此時,我笑了笑,說:“女孩子穿背帶褲挺精神的,隻是肥了一點兒,改改就行了。”
女兒的火氣消了一些,過來與我們吃晚飯了,而且又說又笑。
飯後,我與妻子散步時,她生氣地質問我為何不堅持原則。我說:“一個歲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錢買了件衣服,難道不比纏著父母給她買好嗎?兩代人的審美眼光不同,你怎麼證明你對她不對?誰都有個提高的過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責呢?”
妻子想了想我的話有些道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漸漸地,我們家中養成了平等協商或叫談判的風氣,凡事坐下來平心靜氣溝通一下,一般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協商的威力如此之大,有“化幹戈為玉帛”的魅力。其實,這是一種親子間互相尊重的結果。如果每個家庭都能營造這樣一種和諧的氣氛,就不會有那麼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在生活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見。
有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皆大歡喜。
一位父親很注重和孩子溝通,他總是喜歡問問孩子的意見。那時單位給他分了一套房子,孩子還沒上小學,在別人眼裏是個小毛頭。不過,到了裝修的時候,他把家人都叫到了一起,詢問大家裝修的意見,當然也包括孩子的意見。
這個孩子已經習慣了父親的這種“特殊優待”,思維也很活躍,提出了不少建議。雖然有些建議在大人們看來很幼稚,不過他確實認真考慮了孩子的建議,並最大限度地采納了家人的建議。都說裝修是件累活,不過,在這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房子裝修得很順利,大家也都對成果很滿意。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間時采納孩子的意見,讓他也參與策劃,孩子就會有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自豪感,而且他願意主動擔負起整理保護的工作。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這樣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一種家庭生活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