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尊重”的“度”。
父母應該善於征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尊重並不等於討好和放縱。也有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高興,不但事事去問孩子,而且一定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那就有點過了。因為孩子的身心發展並不完善,自我控製的能力也比較差,父母一定要做個“明眼人”,心裏要有把“尺子”。在尊重孩子意見的基礎上,去引導和教育,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麵提到的這些溝通的方法是可以在生活中付諸實踐的,父母們可以試著去做一做,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懂事,做事也更主動。其實這都是溝通的效果,都是孩子受到尊重後積極上進的表現,也是對父母愛和尊重的回報。
溝通箴言
孩子難免會出現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形,當然,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意見。如果父母漠視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壓製孩子,即使孩子口頭上答應了,他內心也無法認同。
這樣,孩子心中有怨,還怎麼能與父母傾心溝通呢?所以,父母隻能把自己的意見通過商量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幫助他全麵客觀地認識問題。
“要是我,我也會像你一樣……”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再開口說話
“我希望……”、“你給我……”幾乎成為父母的口頭禪。很多時候,父母隻是在命令、要求孩子,一味地希望孩子照著父母的想法和意願做事,可是父母並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我們做父母的,一般習慣用成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孩子思維簡單、生活經驗少,所以難免會與父母的觀點產生矛盾、分歧。其實,這個時候,隻要父母多理解孩子的心理,及時補救,哪怕一句理解的話語都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晚飯後,8歲的陳曉和媽媽一起散步。突然,陳曉興奮地指著剛剛行駛過的一輛汽車,說:“媽媽,那是上海的車。”媽媽一看是“滬C”開頭的,說:“在上海看見上海的車很正常啊,值得你這麼大驚小怪的!要是在外地看見上海的車,還差不多!”說完,隻見陳曉臉上的興奮勁兒一下子不見了。
這時,媽媽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在以一個成人的思維和女兒交流,其實女兒根本不懂車牌的含義,隻是因為前幾天背各省市的簡稱時記住了滬是上海,所以剛才脫口而出,很興奮。
媽媽知道失言了,馬上補救說:“我知道你看見了‘滬’想到了上海,是嗎?那我就再考考你,‘蘇’是哪裏?”陳曉頓時來了精神,說:“江蘇。”接著,媽媽又考她:“‘冀’呢?”……陳曉對答如流,一種成就感立刻在她臉上表現出來。媽媽也不失時機地表揚了她。
我們可以仔細體會一下,當一個8歲的孩子憑借自己的知識辨認出那輛上海的車時有多麼興奮;同時也可以感受一下,她受到媽媽的打擊時又是多麼失落。其實這並沒有對與錯之分,隻是因為媽媽局限在了自己固有的思維裏,沒有體會到女兒的心情而已。不過,好在媽媽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及時彌補。這點還是值得父母借鑒的。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邏輯,但往往由於認知能力不足,在生活中,“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時有發生。
電視劇《大宅門》裏的白景琦在成人看來是出了名的淘氣鬼。一天,他把家裏的安宮牛黃全給魚吃了,結果魚全都死了。遇到類似的情況,成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一氣之下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數落一頓,甚至是打一頓。但是仔細探究一下原因呢?其實,殺死魚並不是他的本意,他隻是從成人那裏聽說,安宮牛黃是好東西,而他又那麼喜歡魚,所以希望把好東西都給它們吃而已。
喜歡魚,所以給它們好東西吃,孩子的心理就是這麼簡單。由此看來,父母可不要主觀臆斷孩子的行為,以免誤解或冤枉了孩子,這樣隻會讓他因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變得更冷漠。遇到以上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在與孩子溝通中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並從他的需要感化、引導他,讓他明白是非,進而考慮一下做這件事的後果,其結果會迥然不同。
人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在不同的立場就會產生不同的觀念。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錯。
做父母的要想了解孩子,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努力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受了委屈的時候,孩子一定很難過,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沒關係”、“堅強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別再哭了”、“煩不煩啊”……相信孩子會更傷心、更委屈。
7歲的豆豆和天天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豆豆很委屈地和媽媽說:“天天今天不和我玩兒了。”媽媽問:“為什麼呢?”豆豆說:“不知道,他今天和其他同學一起玩兒,都不理我,還讓其他同學也不和我玩。”
媽媽聽了很生氣,說:“他怎麼這樣呢?他不和你玩,咱們也不和他玩。”
隻聽媽媽話音剛落,豆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任憑媽媽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