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3)(1 / 2)

哭泣:是減輕抑鬱的一種很自然的方式,細心的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眼淚,感覺到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有什麼鬱悶的事情,應該適時地了解一下原因。

耍賴:父母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在耍混,其實他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父母,“我想讓你們知道些什麼”。

不安:一般孩子天性都是活潑的,如果孩子表現出憂慮不安、焦躁,那一定是有什麼事困擾他了。

撒謊:孩子撒謊騙人最讓父母氣惱,其實這恰恰說明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缺乏坦誠的交流,他的真實想法不敢表達出來。

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以上這些信號,引導孩子說出心裏話,找出症結所在,進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一個7歲的孩子放學回家,興奮地和媽媽說著學校裏好玩兒的事情。而此時媽媽卻盯著電腦屏幕,忙一些其他事情,不時地“嗯”、“好”回應著女兒。女孩說完後,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看著我。”這時,媽媽轉過身來。女孩質問道:“媽媽,我剛才說了什麼?你重複一遍。”頓時,媽媽愣在那裏,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趕緊和女兒道歉說:“寶貝,對不起,媽媽剛才太忙了。你願意再說一遍嗎?”女孩聽了,興致勃勃地又說了起來。

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用“嗯”、“好”等詞語敷衍他,在生活中,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訴說一些事情時,父母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放一放,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不過,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讓他學會觀察,就是在別人很忙碌的時候,不要打擾人家,並讓他學會運用。

溝通箴言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一些不如意的事或者做錯了事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控製住情緒,冷靜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否則,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害怕父母責備,出現“報喜不報憂”的情況,那樣父母就更不容易了解孩子的心聲了。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當他要求父母替他保密時,父母也一定要信守承諾。

“我們邊走邊說吧!”

在輕鬆的氛圍中與孩子溝通

一位媽媽每天接送女兒上、下學。一路上便是母女倆邊走邊聊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女兒說的多,媽媽聽的多。

女兒說:“媽媽,我們今天評選旗手了。”

媽媽問:“有你嗎?”

女兒說:“沒有,我不想參加。”

媽媽問:“為什麼?”

女兒說:“因為我想參加更有意義的事。”

……女兒說:“媽媽,老師今天問父母經常學習、看書的同學舉手,我沒舉。”

媽媽問:“為什麼?你覺得媽媽不愛學習、不愛看書?”

女兒問:“不是,因為爸爸不喜歡看書。如果老師說誰在那兒一言不發、專心看電視,那我一定舉手,選爸爸。”……細細品味這位媽媽和女兒之間的談話,其中充滿了和諧與溫馨。這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有的感情和默契。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位媽媽在和女兒溝通的過程中,以傾聽為主。而且在女兒訴說的過程中,媽媽從不打斷她。

在這種邊走邊聊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孩子很容易敞開心扉,媽媽也可以了解她在學校裏發生的一切。同時,談話中也可以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爸爸經常看電視。隻有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才能做到無話不談,教育也才能更有針對性。

一位父親講述和兒子的一段經曆:

兒子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要參加市裏的英語演講比賽。他在參賽前的一個星期內非常緊張,每天吃飯吃得很少,睡覺睡得也比平時晚,我發現了兒子的這一現象。於是,一天晚上,我拉著兒子去打籃球,我們兩個人打得筋疲力盡後,坐在長椅上,聊起天來。此時兒子緊繃的神經終於鬆懈下來,我也趁此機會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告訴他:

“任何事隻要盡力去做就好了,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後來,兒子參加了比賽,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其實,父母向孩子表達期望或者講述道理的方式有很多,未必是一本正經地談論某個問題,往往父母在“無意”中傳達的信息更能讓孩子接受,也更能起到開導孩子的作用。像這位父親就不是一本正經地緩解孩子的壓力,而是通過運動的方式讓孩子的精神放鬆下來,從而傳達對他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