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在輕鬆、溫暖的家庭氛圍中,孩子與父母可以更為直接、開放地討論相互之間的分歧,較少出現溝通的困難和問題。
輕鬆、溫暖的溝通氛圍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營造這種氛圍呢?
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一個家庭是由孩子、媽媽和爸爸共同組成的,隻有三個人之間存在著和諧的家庭關係,才能營造出輕鬆、愉快的家庭環境。
7歲的陽陽活潑開朗,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爸爸和媽媽也很少吵架,有什麼事情都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平時,媽媽和爸爸也從不在陽陽麵前抱怨對方什麼,說的都是對方的優點。如果爸爸出差,很久沒有回家了,媽媽就會對陽陽說:“爸爸很愛我們,也很偉大,是他支持起了我們整個家庭。”爸爸也會經常在陽陽的麵前說媽媽的好話:“媽媽很辛苦,每天為我們做那麼多好吃的,還要洗那麼多衣服,我們要多體諒她。”
當然,爸爸媽媽彼此說這些話絕不是要給孩子造成什麼壓力,隻是把對方最美好的形象留在孩子心中而已。其實,為人父母者就要從夫妻關係入手,做到互相賞識,多欣賞對方的優點,包容對方的缺點,彼此互相尊重。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孩子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製造溫馨的家庭話題。
父母應該多製造一些全體家庭成員都可以參加的家庭會議,這是父母與孩子最自然、最真切的溝通方式,比如,討論節假日的采購計劃、節日菜譜、周末全家一起參加的活動、社會熱門話題、對一個電視節目的看法……在這些話題的討論中,除了了解彼此的想法,達到溝通的目的外,還會令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
同時,父母也可以通過講笑話、做腦筋急轉彎之類的題目活躍氣氛,使整個家庭氛圍越來越溫馨。
抓住晚飯、散步的時間和孩子溝通。
父母應該試著把溝通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晚餐時和孩子聊聊,也可以在散步時和孩子說說,因為這樣的氛圍往往比較輕鬆愉快,孩子也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把心中的想法和盤托出。而且,這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在“無意”中灌輸的觀點。
一位媽媽分享她的教育經驗時說:“我們平時都很忙,晚飯時間是我們全家人都能聚在一起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們不討論工作上的事情或其他不順心的事,一般都說些輕鬆愉快的話題。女兒此時說的話更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她也會因為有人傾聽而產生滿足感。”
的確,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機會比較少。飯桌上、睡覺前、散步時間就成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
有一位父親也采用這種方式,卻失敗了。因為在飯桌上,他經常數落孩子的種種惡習,如果孩子反駁,這位父親就拍桌子、摔碗。結果,孩子不再反駁,而是端著碗跑回自己的房間吃去了。
吃飯本是一件開心、放鬆的事情,但這位父親的批評卻使吃飯成為“批鬥大會”,那麼孩子怎麼能安心地吃飯呢?
可見,利用吃飯時間與孩子溝通是好事,但切忌在飯桌上批評孩子。從班級到學校,從小區到城市,從電視新聞到報紙雜誌,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和孩子談論的話題。父母要抓住這個機會,將正確的觀點傳達給孩子,讓他在無意中學到知識。
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講一個小故事。
聽父母講故事,是孩子最輕鬆快樂的事情。故事中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還有父母優美的語言能讓孩子身臨其境,享受一段奇妙的旅程,也能讓孩子分辨真善美、假惡醜,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因此,父母再忙,也要在每晚睡覺前給孩子講一個故事。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增加與孩子的互動環節,多提問,培養他積極思考的能力。當然,故事一定要有教育意義,像《小王子》、《秘密花園》這一類經典故事就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