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4)(1 / 2)

做一個幽默的媽媽(爸爸)。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具有幽默感的父母更容易和孩子溝通,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許多尷尬和衝突也可以在幽默的語言中化解。

8歲的兒子和媽媽一起逛街。兒子看到玩具槍後,拉著媽媽買給自己。可是家裏的武器玩具已經堆積如山了。於是媽媽皺著眉頭說:“兒子,咱家的軍火開支已經超出了預算,咱們是不是應該減少這方麵的開支了?”兒子聽了,“撲哧”

一聲笑了出來,以後再也沒有要求媽媽買此類玩具了。

很多父母遇到以上這種情況,便束手無策,如果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他會賴著不走,導致自己很難堪,如果答應他的要求,又擔心會寵壞了他。這位媽媽不僅沒有批評孩子的行為,而是通過幽默的語言讓孩子接受了建議。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生活中,父母都應該試著用幽默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從而引導孩子和自己合作。

溝通箴言

父母除了利用散步、晚飯、睡前等時間和孩子溝通外,和孩子一起旅遊也是實施親子溝通的好方法。因為旅遊可以讓孩子身心都得到放鬆,也可以增加他的知識,豐富他的情感,父母可以利用節假日或者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也可以去郊區讓孩子親近自然,從而增加親子溝通的機會。

“你也有表達自己的權利!”

大人說話,孩子也可以插嘴,讓他去表達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成人說話的時候,孩子由於好奇心提出疑問或發表自己的見解,但父母卻往往以一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就把孩子拒絕了。

很多父母都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孩子突然插嘴進來,打斷別人很不禮貌,而且大人談論的話題,孩子又不懂,沒必要讓他知道。

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種做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的話,父母的這句話隻會讓他覺得自己已經被父母從他們的世界分離出來了,沒有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交流對象。試想,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有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在以後的交流過程中,父母怎麼和孩子溝通,又怎麼了解孩子的想法呢?

飯桌上,媽媽和爸爸在談論一些問題。8歲的靈靈可能覺得大人們都不理自己,有被忽略的感覺。於是,靈靈夾著菜說:“媽媽,這個菜很好吃,叫什麼名字啊?”

爸爸當時正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心煩,不耐煩地說:“沒看見我和你媽媽正在說話嗎?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子不能插嘴,知道嗎?”

爸爸本以為這樣一句話能把孩子鎮壓住,可沒想到靈靈反駁一句,說:“我和媽媽也正在說話呢!我們說話的時候,你也不能插嘴。”爸爸聽了,頓時被氣得啞口無言。

其實,別看孩子年齡小,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爸爸的一番話使靈靈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所以她才反駁。如果這個時候,爸爸能夠心平氣和地說:“我和媽媽正在商量正經事,等我們商量完了,再回答你的問題,行嗎?”相信此時的靈靈一定能理解爸爸的心情。

一般情況下,飯桌上的閑談,如果是孩子可以參與的話題,父母都應該讓他積極參與進來。而且作為家庭成員的一分子,孩子一樣有權利知道家裏發生的大小事情。如果父母實在不想讓孩子知道一些事情,那麼最好不要當著他的麵談論這些話題。

一位媽媽曾一直認為“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這句話是合理的,所以一旦大人說話,孩子插嘴,媽媽都會冒出這句話來製止他的提問。可是,自從知道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後,這位媽媽決定“戒掉”這句話。

一次,在公交車上,媽媽和小姨聊著天,6歲的聰聰坐在一旁聽得很入神。當媽媽和小姨談論到一部電影時,聰聰插嘴問:“媽媽,你們在說什麼呢?那個男的和女的怎麼了?”

當時媽媽很慶幸那句話沒有脫口而出,仔細思考了一番後,解釋道:“我們在談論電影裏一個男的和女的要離婚。”聰聰皺了皺眉,問:“他們為什麼要離婚呢?”媽媽回答:“因為他們在一起不快樂。”聰聰似懂非懂地“哦”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