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媽媽對他說:“以後大人在說話時,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你再提問,這樣才更禮貌。”聰聰聽了,點了點頭。
其實,孩子是有求知欲的,也有一定的判斷力。如果父母一句“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就製止孩子的請求,會大大打消他探索和求知的積極性。
如果像以上這位媽媽那樣,耐心地給孩子講解,同時告訴他等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是更禮貌的行為,相信孩子更能夠接受媽媽的建議。
因此,當成人們在談論一些適合孩子參與的話題的時候,父母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參與其中。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來養育。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他,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這是真理。尊重的前提就是父母要從小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養育,尊重他的表達需要,讓他自由發表意見。
如果大人談話時,孩子在場的確不方便,父母可以用溫和的語言告訴他,讓他暫時回避;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做些別的事情。在孩子還沒有學會用恰當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切忌大聲嗬斥孩子,更不能說一些“大人說話,小孩不許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別管”諸如此類的話責怪他,尤其不能在外人麵前這樣責怪他,以免傷害他自尊心。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一位母親帶著10歲的兒子去看心理谘詢師。母親喋喋不休地數落著兒子上課做小動作、不按時完成作業、欺負同學等種種惡行。兒子則坐在母親身邊一言不發。
這時,心理谘詢師拿出一張紙來讓男孩畫一張自畫像。畫完後,這個頭像沒有嘴,問及原因,男孩說:“我在家裏隻需要耳朵,不需要嘴巴。”
男孩的畫表現出了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永遠隻是一個被訓斥者。父母都應該認真反省,在生活中,自己是不是也無形中把孩子說話的權利給剝奪了,而孩子真正的想法,自己從來就沒有關心過?如果是這樣的話,父母要馬上改正,少說一些話,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告訴孩子打斷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表現自己,聽到別人說某件事,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知道的全都說出來,甚至搶話說。其實,孩子這種表現很正常,他隻是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已,尤其是父母在談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多關注自己,因此,他試圖以各種方式打斷談話。
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多多反省,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孩子關注得太少了。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應該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
當然,父母要告訴孩子,隨便打斷別人談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是不禮貌的行為;同時,還要告訴他在與別人交談時,要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當別人的話說完或者詢問意見時,再發表自己的見解。
父母之間說話時要互相尊重,語氣平和,語言得體,不能輕易插嘴,更不能互相爭吵,為孩子作出表率。
大人說話時,適當鼓勵孩子參與。
平時,父母在聊天時覺得自己談論的都是“正經事”,所以不許孩子參與。
其實,在大人的“正經事”中,孩子可以了解社會、了解大人的生活。如果孩子參與其中,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鍛煉他的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發表觀點。
在日常的聊天中,當涉及一些家庭決策、財政支出等話題時,父母不妨聽聽孩子的見解。尤其是在商量孩子的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聽聽他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見,並讓他自己作決定。
溝通箴言
一般來說,喜歡插嘴、搶話的孩子思維都比較活躍,能跟得上大人說話的節奏,也能理解部分內容。所以,父母要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這種現象。當父母聽到孩子正確的插話時,要適當地給予表揚,這樣可以鼓勵孩子更加積極地思考。當然,允許、鼓勵孩子插嘴還要分情況,有些話題不適合孩子參與,父母就不要在孩子麵前談論,或是把他支開。不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父母還是要因勢利導,引導他發表見解,這樣也更利於親子間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