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任的話語引導孩子自己去作決定
一些父母對孩子做事情不放心,無論外出購物、遊玩,還是其他事情,大多是父母代勞,平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動”諸如此類拒絕孩子動手的話。
另一部分父母卻恰恰相反,大部分事情讓孩子自己體驗,絕不代勞,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可以自己辦到”、“你自己作決定”。當然,當孩子舉棋不定的時候,父母會在一旁出謀劃策,但真正作決定的還是孩子本人。
對比一下這兩種教育方式。第一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享受到的永遠是成果,這種孩子可能永遠隻是在溫室裏長大,經不起半點挫折和困難;而第二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不僅享受到了成果,也體會了過程,他學會的更多的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見,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
一位媽媽在女兒3歲的時候就開始放權,讓她自己拿主意。比如,母女倆逛超市,媽媽會說:“你想買什麼,自己拿,不過買的東西不能超過10元。”早上起床了,媽媽會問:“你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如今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了,許多事情習慣自己拿主意,每天睡前自覺地準備第二天的衣物;同學需要幫助時,她總會知道如何去幫;遇到募捐活動,她自己決定捐多少錢……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後對媽媽說:“老師讓我參加演講比賽。”媽媽說:
“這是好事啊,你報名了嗎?”豆豆說:“沒有。”媽媽疑惑地問:“為什麼?”豆豆說:“聽同學說,演講比賽隻是個形式,不能鍛煉什麼能力;也有同學說演講比賽時,台底下會有很多人看,台上的人會非常緊張。我有點害怕。”
從豆豆的表情中,媽媽看得出來,她很想參加,但又有些擔心。於是,媽媽笑了笑說:“參加比賽肯定能鍛煉自己。而且沒有第一次,哪來第二次呢?媽媽覺得你沒問題,希望你能參加,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還在你自己手裏。”
後來,豆豆參加了那場演講比賽,她克服了緊張的情緒,還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當女兒聽了同學的談論後,陷入迷茫之中,她似乎覺得別人的話有些道理,所以自己不知如何選擇。當她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後,媽媽沒有急於讓她參加比賽,而是幫她分析利弊,並說出自己的期望,最後將決定權留給了她自己。
父母可不要小看這位媽媽的做法。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孩子盡早獨立,還培養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意識。因為父母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幫孩子拿主意。
試想如果孩子失去判斷力和主見性,別人說什麼他都覺得有道理,喜歡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恐怕他會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思維裏,在不同的意見之間徘徊、猶豫。因此,不能讓孩子太依賴父母,應該盡量在生活中培養他的自主意識,讓他從小學會自己作決定、自己拿主意。
當然,在孩子作決定的過程中,父母的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媽媽敘述她和兒子的一段經曆。在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期末考試考了班裏第二十幾名,她當時非常生氣,就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到了第二個學期末要考試的時候,兒子莫名地緊張起來。當問及原因時,兒子卻說怕媽媽再教訓他。這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欠妥當,於是不再要求他考多少分,而是鼓勵他:“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學習的好辦法。即使考得不好也沒關係,下次再努力。”媽媽通過這種鼓勵的方式,消除了他的緊張情緒,從而讓他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當然,成績也是不錯的。
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媽媽一味地打罵隻會讓他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媽媽相信他通過努力會提升成績。那麼孩子一定會在信任中重拾信心,把成績提高上去。
可見,父母的信任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做自己的主宰者,從而培養他的獨立意識。
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腦。
5歲的小墨是個乖巧的女孩,媽媽視她為掌上明珠,對她寵愛有加。每天媽媽都會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連喝牛奶時插吸管這樣的小事,媽媽也絕不讓她自己做。如果她自己做的話,媽媽說得最多的話就是“這個別動”、“那個別碰”……漸漸地,幼兒園老師向媽媽反映,小墨從不主動去玩玩具或進行戶外活動,隻有老師安排她做什麼,她才會去做。如果讓她自己選擇玩什麼,她便猶豫不決,事事都要聽別人的。
從此,媽媽改變了教育方式,不再過多地幹涉她的行為,也不再催促她幹什麼。如果她想要脫衣服或者穿衣服,媽媽就讓她自己做;洗澡時,媽媽也不再催她,而是讓她盡情地洗;吃飯時,媽媽也試著讓他自己吃。此外,像午休、睡覺的事,媽媽也不再強迫她,而是盡量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引導她按正確的方式做。
漸漸地,小墨變得凡事都有自己的思維、感受、判斷,不再是一個叫她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小木偶”了。
最初不管小墨幹什麼,細心的媽媽都能事先考慮到,替她做好,但是卻忽略了給她自己做事、獨立思考、說話的機會。正是媽媽“這也不準、那也不行”的態度捆住了孩子的手腳,限製住了她的思維。而後來媽媽放手的做法恰恰讓小墨在實際體驗中建立了自信心和獨立性,使她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