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父母應該解放孩子的手,讓他獨立做一些事情;解放他的嘴,給他發言權,即使孩子提出不同意見,父母也要耐心傾聽,鼓勵他的行為,當他說得有道理,就應該采納他的建議。從而讓他在表達自己和獨立做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鍛煉思維能力,並積累生活經驗。
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在生活中,隻要不是帶有危險性的事或者違背原則的事,父母都應該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像一些“小事”,比如,朋友過生日,應該送什麼樣的禮物;到商店裏,買什麼樣的衣服;周末怎麼安排諸如此類的事情,父母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安排,不左右他的行為,適當的時候,還要給予他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
像一些大事,比如,房間如何布置,購買什麼樣的電視……雖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和他一起籌劃設計方案。
教孩子“利弊分析法”。
獨立自主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要說孩子,即使成人有時也很難作出選擇。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教孩子“利弊分析法”,協助他作決定。
13歲的元元由於成績比較好,很多同學支持他競選班長,可是元元拿不定主意,回家問媽媽。元元說:“我想當班長,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可是如果選不上很沒麵子。媽媽,您說我參加嗎?我聽媽媽的。”
媽媽沒有接受他的請求,而是拿出一張紙來,說:“這樣吧,咱們把參加競選的好處寫在這張紙的左邊,把壞處寫在右邊,看看哪邊的比重比較大,你再作決定,怎麼樣?”兩個人忙乎了一陣子,得出結論,還是參加競選比較好。
最後,媽媽鼓勵他說:“你已經長大了,好多事情你都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不管你怎麼選擇,媽媽都會支持你,相信你可以做到最好。”
當孩子猶豫不決的時候,希望父母幫自己作決定,這是很常見的事。但如果父母幫孩子作了決定,孩子再碰到類似的情況,仍舊會不知道如何選擇。那麼父母不妨嚐試教孩子“利弊分析法”,讓孩子思考得更清楚,從而協助他作決定。當孩子作出決定後,父母一定要相信他的能力,並用肯定的話“你能”、“你可以”等,增加他的信心。
溝通箴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學著“適當放手”,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幫他作決定,讓他自己選擇。當然,前提是父母要給孩子設置一個底線,就是不做違背原則的事情。同時,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需要一個過程,有時父母需要扮演參謀的角色,給他建議。最後,無論孩子作出怎樣的決定,父母都要尊重、信任他,並適時地鼓勵他。
“來,讓媽媽(爸爸)抱抱你!”
擁抱、握手、撫摸、親吻……肢體語言是溝通的橋梁
一位媽媽要送給5歲的兒子一份生日禮物,問:“兒子,你想要什麼?”兒子撅著嘴,說:“媽媽,你親我一下吧。”媽媽很詫異,兒子接著說道:“媽媽,你都好久沒親我了。”
看到這個情景,父母都應該仔細回想一下自己:
有多久沒有親吻過孩子了?還記得嗎?
上次微笑地撫摸孩子的頭是什麼時候,還能想起嗎?
最後一次牽孩子的手,還有記憶嗎?
……每當問到這些問題,一些父母滿不在乎地說:“我哪有那個時間啊?”事實上,如今在孩子身上發生的離家出走、網癮早戀、絕食自殺等問題已經說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嚴重的危機。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是通過聲音、語言、肢體語言進行的,其中55%的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可見肢體語言在溝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些父母反映,自己在家裏主張民主和平等,也非常主動地和孩子溝通,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溝通,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父母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難免會忽略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弱勢。最後導致表麵上看起來很平等和民主的談話,在孩子眼裏卻變成了說教和質問,甚至演變成審訊和逼問。
的確,語言溝通的度很難把握。那麼父母除了語言表達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外,還可以通過眼神、愛撫、握手等多種表達方式與孩子進行感情上的交流。
小雪的小學成績一直在班裏數一數二,但自從上了上初中後,成績一下子降到20多名。為此,每次媽媽開完家長會,都免不了要數落她一番。
漸漸地,媽媽發現女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慢慢減退。後來,媽媽反省女兒學習成績下降和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因為自己每天隻知道催促她學習,成績不好了,就訓斥她,整天以一張嚴肅的麵孔對待她,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媽媽決定徹底改變以前專製的教育方式,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
從此,媽媽的臉上多了一分笑容,也多了一分寬容。以前考試前,媽媽總會給她製訂很高的目標,但是這次媽媽卻微笑地對她說:“不要有壓力,考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隻要努力了就行。
即使考得不好,媽媽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責備你了。”結果,這次考試結果比想象中的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