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定有辦法!”(1)(3 / 3)

漸漸地,小雪恢複了以前的自信,學習也變得積極主動了。

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壓力之下的小雪在學習成績下降時是多麼著急,同時遭到媽媽的責備時又是多麼無助。不過幸運的是,媽媽及時反省,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用笑容和寬容為她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最後喚回了她的自信。

可以說,父母的表情是孩子的晴雨表,隻要父母多給孩子燦爛的笑容,那麼孩子的天空就是萬裏晴空。父母的微笑可以給受傷的孩子無限的關愛,給脆弱的孩子堅定的信念,給犯錯的孩子更多的寬容。收起那張嚴肅的麵孔吧,請慷慨地給孩子微笑!

除了微笑外,親子間的親吻、握手、擁抱……一些肢體語言的溝通一樣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試想一個孩子考了第一名,如果媽媽單純地說:“兒子,你真棒,媽媽為你驕傲!”孩子會很高興,但是高興沒多久就忘記了。但是如果媽媽說“你真棒”

的時候,微笑著走到他的麵前,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可能這個情景會成為孩子永遠的美好記憶。因為他的努力,得到了媽媽充分的認可。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摸一下頭、拍一下肩膀、擦一下眼淚……就能消除親子矛盾,使親子關係更加和諧,起到事半功倍的親子溝通效果,父母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在生活中,父母該如何善用肢體語言,在自己與孩子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呢?

擁抱傷心的孩子。

一位媽媽走進客廳,發現11歲的女兒淚流滿麵地躺在沙發上。她輕輕地坐在女兒身邊,雙手把女兒攬在懷裏,說:“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女兒沒有回答。就這樣,媽媽抱著她靜靜地坐了5分鍾。不一會兒,女兒歎了口氣,勉強地笑了笑,說:“謝謝媽媽,我沒事了。”說著轉身就走回了房間。

這位媽媽到現在也不知道那天女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她可以肯定,那天女兒的確沒事了,因為晚飯後,就聽見她在房間裏哼起了小曲兒。

其實有效的溝通不在於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事,而是能夠洞察到孩子的需要,及時緩解他消極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愛他的就可以了。

像這位媽媽那樣,當女兒傷心時,隻是安靜地抱著她坐了5分鍾,女兒很快就從悲傷中走出來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也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逼問孩子什麼,隻要在他身邊默默地陪伴他,擁抱他,就能給他很大的心理安慰。

給孩子微笑的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父母每一個眼神都傳遞著親情。在和孩子談話時,父母以親切的目光看著他,可以表明自己對他的話很感興趣。因此,父母一定要用和藹、柔和、信任的目光注視他,讓他知道父母在認真地聽他說話,進而讓他有說下去的興趣。

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多關注孩子的眼神,明白他眼神裏傳遞的信息。

比如,孩子說話時總是注視著其他地方,不敢看父母的眼神,這說明孩子心中可能有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秘密。這個時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而要耐心開導,從側麵了解他的心理。當孩子出現遊離的眼神,他可能對話題的內容並不感興趣;當孩子出現期盼的眼神,可能是他需要父母的幫助……總之,父母要讀懂孩子的眼神,並及時用眼神回應他,實現真正的心靈溝通。

深情地愛撫孩子。

撫摸是孩子一種心理情感的需要,也是他感受父母愛的一種方式。父母可以通過撫摸孩子的手、頭、臉、腳等部位向孩子傳遞不同的信息。

當孩子考試考了好成績的時候,父母可以撫摸他的頭,開玩笑地說:

“行啊,你小子,繼續加油。”這比幹巴巴的一句“不錯,繼續努力”更能激勵孩子。

拍孩子的肩膀說明父母放下架子,願意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交流,這種方式可以迅速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當孩子因為做了好事得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的肩膀,以示鼓勵和讚賞;當孩子傷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拍拍孩子的肩膀,把他擁入懷裏,安慰他,同時給他精神上的鼓勵。

每天給孩子三個吻。

親吻是接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父母不妨通過親吻的方式,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

父母可以每天在孩子早起時,親吻孩子的臉頰,表示“早上好”;上班前或下班後親吻孩子的臉,表示打招呼;晚睡前,親吻孩子的額頭,表示“晚安”。

通過這種親密的溝通方式,親子間的關係一定會更加融洽。

溝通箴言不管是語言上還是肢體上的交流,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都應該是真情流露,不是故意做給孩子看的。如果以前父母沒有用肢體語言和孩子溝通的習慣,第一次使用時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習慣。

但是為了消除親子間的隔膜和衝突,父母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溝通目的。

“嗯,然後呢?……”

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引導孩子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