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定有辦法!”(2)(1 / 3)

我是你們的孩子,所以你們要傾聽我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們笑的,而是讓你們聽的,否則我不原諒你們。”一位上幼兒園的女孩對父母這樣說。

這段話不得不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都應該認真反省:在生活中有沒有傾聽孩子的意識?有沒有嘲笑孩子的幼稚?有沒有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呢?

“知心姐姐”盧勤老師曾和兒子之間有這樣一段經曆:

在兒子小的時候,她因為總是出差,所以把兒子安置在了一個全托幼兒園,每周隻接一次。為此兒子請求媽媽把他送入一般的幼兒園,希望每天都能回家。

但是迫於無奈,她拒絕了兒子的這個要求。

每周兒子回家,都興致勃勃地給她講述幼兒園裏發生的好玩的事。可遺憾的是,她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兒子需要媽媽做他忠實的聽眾,卻總是覺得聽兒子說話是在浪費她寫稿和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兒子講話的時候,她總做出很忙的樣子,手裏不停地翻閱著書報,眼睛還左顧右盼。

每周兒子回家,都興致勃勃地給她講述幼兒園裏發生的好玩的事。可遺憾的是,她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兒子需要媽媽做他忠實的聽眾,卻總是覺得聽兒子說話是在浪費她寫稿和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兒子講話的時候,她總做出很忙的樣子,手裏不停地翻閱著書報,眼睛還左顧右盼。

但沒想到這種“忙碌”給兒子帶來了表達上的障礙。由於兒子的思維能力很強,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但表達能力較弱,慢慢地說話變得結巴起來。這一點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開始有意識地抽出時間來,傾聽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兒子慢慢地改掉了口吃的毛病。

試想一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一個星期沒有見到媽媽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見到了媽媽,他是多麼迫切地希望最親近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但是他的這個需求最初並沒有受到媽媽的重視,為了在短暫時間內把所有想說的話都說完,又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他變得結巴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沒有注意到兒子結巴的原因,而是從結果入手糾正他的結巴,可想而知,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會因此受到影響。不過好在盧勤老師從改變自己開始,盡量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還注意傾聽他說話,最後改正了孩子的這個缺點。

一位媽媽的疏忽竟然可以導致孩子口吃,可見,父母千萬不要忽略了傾聽孩子的這個細節。孩子在講話時,父母除了認真傾聽他的話外,讓他完整地表達也很重要。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急於作出評價,更不能打斷他的話。

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男孩每天放學後都要和媽媽說學校裏一些好玩的事情。

最初,媽媽總是打斷他,還沒等他說完就作出評價。終於有一天,男孩鄭重其事地說:“媽媽,有些事您聽著就行了,別忙著評價。”

這個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總是打斷他的話,導致他沒有辦法把事情表達完整。而且自己總是站在成人的立場上,有些評價根本不適合他。從那以後,這位媽媽總結出一個道理:認真聽完孩子的話。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在向父母傾訴時,未必需要父母出謀劃策,他隻是希望父母認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站在大人的角度盲目評價這件事的是與非,那麼孩子可能因為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失去說下去的勇氣。

但有的時候,孩子的確是希望告訴父母一些事情,希望父母能給自己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這時就需要父母弄清孩子的動機和情緒。可見,一個有智慧的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字裏行間的意思,用信任和尊重促使孩子表達自己,這樣才能與他有效地交流和溝通。

其實,了解孩子的意思並不是那麼困難,父母隻要做到專心、耐心、誠心、用心這“四心”就可以了。具體來說,可以試著這樣做:

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

每個人包括孩子在內都希望自己講話時能受到重視,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因此,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全神貫注地聆聽。不要總做出看手表、摳耳朵、打哈欠等心不在焉的動作或表情,擾亂孩子的思緒。

同時,孩子在講述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來:身體可以微微向前傾斜,表示關注,眼神要注視孩子,也可以用眼神、表情等對孩子做出回應。比如,孩子講到高潮的時候,父母可以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做出誇張的表情,這些表情都可以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話很感興趣,我在認真聽”。當然,這些表情、動作都不是裝出來的,父母要努力走進孩子的心靈,站在他的角度仔細體會他的感受才行。

此外,父母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哪怕隻有幾分鍾也行。比如,晚飯後,爸爸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我們到房間裏單獨談談。”從而給孩子一段與父母傾心溝通的專屬時間。

善於聽出孩子的“潛台詞”。

晚飯後,媽媽和爸爸商量著第二天要去超市大采購。第二天一大早,10歲的周拓就問:“媽媽,你和爸爸今天要去超市嗎?”媽媽回答:“去。”周拓問:“那你們什麼時候去啊?”媽媽說:“吃完早飯再說。”周拓聽了,心裏異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