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定有辦法!”(2)(2 / 3)

早飯後,媽媽沒有立刻就去。周拓又問:“媽媽,你們怎麼還不去啊?”媽媽說:“等會兒,還沒收拾廚房呢!”過了一會兒,周拓又問:“媽媽,你們什麼時候走啊?”這時,媽媽不耐煩了,說:

“你這孩子,今天怎麼這麼奇怪呢?幹嘛催我?你是不是也想去。”

周拓一副心虛的表情,笑了笑說:“不是。”說完,轉身跑回房間了。

其實,媽媽哪裏知道,周拓正盤算著媽媽走後,自己一個人在家裏玩電腦。可見,在傾聽孩子講話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孩子的肢體語言、表情、姿勢,弄清話中之話。

當孩子說話時眼神比較遊離,不敢直視父母的眼睛或者出現像周拓的情況,特別關注父母某一個問題時,父母就要注意了,可以試著猜測孩子的意圖,問他“你是這個意思嗎”。父母不要怕說錯,誤會他的想法,因為這也是交流的一個過程,即使說錯了,孩子也可以糾正。總之,父母要善於提問,善於引導,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意圖。

引導孩子把話表述完整。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父母可以說一些鼓勵他的話,如“嗯”、“我明白了”,也可以提一些“嗯,然後呢……”“你怎麼做的”等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表述完整。如果孩子可以完整表述這個情景,父母一定不要打斷他,而是引導他描述細節。

總之,在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要尊重他。在他還沒有充分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之前,父母不要隨意表態或妄下評斷。即使父母與孩子有不同的觀點,父母也不能打斷孩子的話,如確有必要糾正其不正確的觀點時,父母也要等孩子把話說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

保持沉默,傾聽孩子的消極情緒。

當孩子受了委屈、傷心或帶有其他不良情緒時,最不愛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是別人的看法,同時憐憫隻會讓他覺得更委屈,發問隻會讓他為自己辯護。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身邊,靜靜地陪著他,聽聽他的牢騷,讓他盡情地發泄心中的不滿,相信孩子能更快地恢複過來。

溝通箴言

父母掌握傾聽孩子的技巧非常必要,但再多的技巧都隻是起輔助作用,根本還是要父母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了解他的需要和性格,親子間的溝通才能更舒暢。平時,父母要主動找孩子聊天,比如,晚飯後或者睡覺前,聽孩子說一說學校裏發生的事情,聊一聊共同關注的話題等,用這種融洽的談話形式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快來,來做個遊戲吧!”

陪孩子玩,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這樣一個情境: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抱著爸爸的腿說:“爸爸,和我玩一會兒吧!”爸爸不耐煩地說:“去找你媽!”孩子來媽媽麵前,拽著媽媽的衣襟說:“媽媽,和我玩一會兒吧!”媽媽說:“媽媽正忙著做飯呢!你不想吃飯了?”這個孩子聽了,小聲嘟囔著什麼,沮喪地看起了電視。

有些人評論說,現在的孩子是自言自語的一代,因為沒人和他們說話,他們要麼選擇自言自語,要麼隻能選擇電視作為夥伴。而一些電視節目過早地使他們接觸到了成人的東西,使其快樂的童年在逐漸消失。

父母都應該認真反省,在生活中,自己有沒有如此冷漠地對待過孩子,導致他迷戀電腦遊戲和電視節目,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

一位媽媽就曾遇到類似的情況,但是她卻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

周末,媽媽正在廚房裏包餃子,7歲的鄧可走到廚房,說:“媽媽,你能陪我玩一會兒嗎?”媽媽溫柔地問:“你想玩什麼?”鄧可高興地說:“捉迷藏。”

這時,媽媽撅著嘴,說道:“捉迷藏恐怕不行,你和媽媽一起捏小刺蝟吧!”

小刺蝟?這個對鄧可來說可是個新鮮的遊戲,於是就接受了媽媽的提議。於是,兩個人在廚房裏忙乎起來。媽媽一邊耐心地教她步驟,一邊告訴她:“剁碎的油條是刺蝟的胃,粉條是它的腸子,豆腐幹是它的肝。”接著,媽媽在麵刺蝟的背上用剪刀剪出刺,用黑豆貼上眼睛,第一個小“刺蝟”就這樣誕生了。鄧可看著它,喜歡得不得了,在媽媽的指導下,也捏起來。接著,一個又一個“刺蝟”接踵而至,整個廚房傳來一片歡聲笑語。

細心的父母能夠體察到孩子因為缺少玩伴的寂寞,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過程,父母也會發現,他把整個身心都融入遊戲之中,相當專注,並在其中體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玩伴,何不陪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喜悅的表情多展現在他的臉上呢?

遊戲是孩子放鬆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的一種手段,孩子的能力會在玩中慢慢表現出來。

一位父親曾敘述8歲的兒子下圍棋的經曆:

受我的影響,兒子喜歡下圍棋,幾乎每天都拉著我和他一起下,每次我都欣然接受他的邀請。一段時間,妻子希望借著兒子的興趣,送他去學習班學習。

可是我拒絕了,理由是:“孩子隻是在玩,你非要讓玩變成學習,成為他的壓力嗎?”最後我沒有送兒子去學習班,而是帶著他“玩”圍棋,還幫他買了幾本書,讓他參考。

當孩子發生某方麵的興趣時,一些父母希望把他的這個興趣當成特長來培養,就盲目送他參加學習班。這種想法無可非議,但如果因為參加特長班占用了孩子玩的時間,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就另當別論了。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起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