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玩很重要,但什麼時候該讓孩子盡興地玩,不用附加太多的“條款”?什麼時候要啟發他在玩中靈活地思考,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怎麼玩兒才能融入孩子的遊戲之中,向他傳達“我愛你”的信息?這才是和孩子一起玩的真正學問。
在遊戲中,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
真正做孩子遊戲中的參與者。
5歲的雲珊要求媽媽一起玩,每次媽媽都試著參與其中。一次,媽媽在看報紙,雲珊說:“媽媽,我們玩過家家,你當壞人,我當警察。”媽媽說:
“好。”說完,媽媽仍坐著看報紙。雲珊大聲說:“你快跑啊,警察都來了。”
媽媽邊看報紙邊說:“我已經被抓起來了,失去了自由。”雲珊說:“那怎麼玩啊?媽媽一點兒也不配合。”說完,轉身離開了。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父母有意識地參與孩子的遊戲,陪他一起玩兒。像雲珊的媽媽表麵上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參與了她的遊戲,但實質上卻是在敷衍她。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察覺出來,也就不再願意和父母一起玩了。
因此,在參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專心一點,試著保持一顆童心,積極配合他,當真正走進孩子的遊戲中後,就會慢慢賞識他各種各樣的花招了。
不要忽略遊戲中的細節。
父母隻有讓孩子把自己當成遊戲中的一員,才能在遊戲中達到溝通的目的。但一些父母反映,真正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很難,不論在生活中,還是遊戲中,自己總被當做大人來看。其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父母忽略了遊戲中的一些細節。
在孩子的遊戲中,父母要改變身份,即變指導者為合作者,不要試圖控製孩子,教他如何玩;而是認真與孩子探討遊戲中的規則和細節,並嚴格遵守。當他在這些問題上較真的時候,那麼他已經把父母當成他遊戲的夥伴了。
同時,父母還要注意身高的差距,因為父母的身高優勢會有居高臨下的控製感,也容易讓孩子有壓迫感。所以,在遊戲過程中,父母要盡量采用蹲、坐、跪等姿勢,與孩子平視,從而讓他有平等的感覺。
在遊戲中巧妙地“讓”孩子。
一些父母對參加孩子的遊戲,該不該“讓”產生了意見分歧。一些父母認為,玩遊戲是為了讓孩子高興,故意輸掉比賽可以增加他的信心。另一些父母卻認為,“讓”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不可取的。隻有讓他明白勝負的代價,他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屈能伸,寵辱不驚。
以上這兩種說法都很有道理,其實關鍵問題不在於該不該“讓”,而在於怎麼“讓”。
父母不要為了讓孩子獲勝改變遊戲規則。如果故意改變遊戲規則讓孩子贏,會讓他覺得贏要比公平競爭更重要;相反,讓他輸掉幾局遊戲,更有助於他學會如何大度地比賽。
如果和孩子一起下棋,父母可以最初放低水平,讓他贏幾次,增加他玩的信心。但隨著孩子下棋技能不斷提高,父母也要逐步加大孩子獲勝的難度,不要輕易地讓他贏。
爸爸要每天陪孩子玩10分鍾。
爸爸是最忙的人,每天早出晚歸,下班回來後,孩子恐怕早已睡著。這就意味著孩子失去了和爸爸交流的寶貴時間,爸爸也失去了和孩子交流感情的機會。
即使爸爸給孩子買再多的禮物,給他再多的零花錢,但也難以代替親子間感情的溝通。其實,隻要爸爸每天都和孩子玩10分鍾,他就能體會到爸爸的愛。
爸爸和9歲的小卓一起上樓梯。爸爸問:“李叔叔住二樓,我們住四樓,每一次,我們走過的路程是李叔叔的幾倍?”小卓毫不猶豫地回答:“2倍。”
父親笑著搖搖頭,這時,小卓恍然大悟,說:“不對,是3倍,因為一樓不用爬樓梯。”那天,小卓的數學作業做得特別認真。
此後,爸爸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和他一起玩數學遊戲,有時小卓也會出題考爸爸,偶爾也會把爸爸難倒。
“8根火柴怎樣拚出14個正方形?”
“從1到100的所有偶數比奇數大多少?”
……爸爸思索了好長時間,最後房間裏傳來陣陣歡笑聲。
每個父母都希望家裏常伴這種溫馨的場麵,那麼就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一起做遊戲吧!爸爸可以利用每天晚睡前、晚飯後的時間和孩子下棋、講故事,周末也可以和他一起打球或參加戶外運動,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溝通箴言
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遊戲。
因此,父母做家務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參與進來,由此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同時,父母要理解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即使他提出一些幼稚的建議,父母也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馬上反駁他,應該讓他嚐試,然後再給他講解相應的知識,這樣他既學會了知識,也得到了尊重。此外,爸爸也要多加入孩子的遊戲,和他溝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