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轉移怒氣、化解矛盾。
生氣發怒,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情感表露。父母也不是聖人,生氣發怒更是人之常情。不過,對待孩子的問題,父母如果總是用生氣發怒來解決的話,也許不但不能使衝突被化解,還有可能使之被加深。
因此,父母要學會控製情緒,通過各種方式來轉移怒氣,並最終化解矛盾。
比如,先不去碰觸問題,離開現場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或者自己一個人靜一靜,什麼也不想,平複下情緒,等等。
溝通箴言
和孩子說話要保持冷靜,父母就要學會控製情緒,免於憤怒。但控製情緒,也並不是要父母就要壓抑或掩飾自己,而是要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因不良情緒而產生的不適當的教養行為。所以,這就更需要父母要以冷靜的態度去處理問題,以更好地對孩子開展教育。
“不行,媽媽(爸爸)是認真的!”
說“不”時的態度要嚴肅
六一兒童節,10歲的女兒參加了學校的演出,她要給大家表演一段芭蕾舞。但粗心的女兒卻忘了帶舞鞋,眼瞅著她的節目時間快要到了。於是,女兒急忙給母親撥電話,要母親幫她把舞鞋送過去。誰知道,母親卻說:“不,我不會幫你送的。”女兒急得快要哭了,但母親依然不同意,隻說“我不會給你送去的”。後來,母親很平靜地對女兒說:“我是認真的,我肯定不給你送。但你可以調換節目順序,然後自己回來拿。”
最終,女兒不得不跟老師商量,調換了節目順序,然後自己跑回家拿了舞鞋。
事後,女兒很是不理解地問母親:“當時你明明就閑在家裏沒有別的事情,為什麼不幫我送舞鞋呢?”母親心平氣和地說:“幫你送鞋,我完全可以做到,沒問題。
但是,今天我幫你送鞋,明天你就有可能忘記帶書包。如果我一直都幫你送,你會留下這樣的印象:隻要你忘記了,我就會幫你送去。這樣你將會養成丟三落四的毛病。如果將來你進入了社會,你再忘記了東西誰還會如我這樣肯幫你送呢?”女兒頓時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不對孩子溺愛,培養他的自理能力與獨立意識,正是這位母親的最終用意。
由此可見,在某些時候,對孩子說“不”,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種好方法。
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就會對父母有要求。無論那個要求是不是合理,他都希望父母能夠滿足自己。但其實,孩子的要求有時候是無理的,比如他會願意待在朋友的家裏不願意走,不管時間有多晚;他的要求有時候也會是貪圖物質享受,比如他看著別的同學穿名牌衣服,也不管自家經濟情況如何,一定要買;他的要求有時候會破壞家庭中固有的規矩,比如他會邊看電視邊做作業,學習不專心,也不參與家務勞動;他的要求甚至是自私的,他隻會考慮自己,隻為自己能得利益,等等。
孩子的這些要求,都是父母應該堅決拒絕的。父母不要覺得拒絕了孩子也許會讓他受委屈,因為這根本不是委屈。如果以上的那些要求父母也滿足了他,那麼他就會變得自私、貪婪、無禮,這對於他的性格養成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該同意的要信守承諾,而該拒絕的要堅決說“不”。父母解決類似事件的態度與方法,將會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在很認真地拒絕他,那麼父母具體該如何做呢?
該說“不”的時候要堅決說“不”。
孩子自小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滿足他;但有的要求則是不能接受的,這時父母就會反對。而麵對反對的聲音,孩子的第一個殺手鐧就是“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