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1)(1 / 3)

孩子的學習,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最為關心的。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孩子對於父母的“關心”並不領情,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幹。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把握好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因素。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一句恰當的“說”就能讓孩子喜歡學習,愛上學習。

“媽媽(爸爸)有問題請教你!”

放低姿態,適時地向孩子“請教”學習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孩子都是弱小的,他需要父母、教師來教育他,他需要從長輩們那裏學習知識。這一點似乎已經在一些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父母是講究權威的,“在孩子麵前要有威嚴”恐怕是所有父母都認同的觀點。而且,有的父母還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吃的鹽比他走的路還多,我還用請教他?”

石先生的雜貨店開在繁華的街道邊,再加上他經營有道,小店生意一直都很紅火。而且,經常有外國顧客來光顧他的生意。但石先生從未學過外語,就連和外國人的簡單對話都做不到,在與外國友人的交流中經常造成誤會,生意也做得不順利。他開始犯了愁。

11歲的兒子看到了爸爸的難處,於是對他說:“要不我教您一些簡單的對話吧?我們已經都學過了。”石先生一聽,眼睛立刻瞪了起來:“你?你給我好好學習去!老子不用你教!你看你要是不好好學,將來就跟你爸我這樣!小孩子湊什麼熱鬧!”兒子撅了撅嘴,隻得拿著書回了自己的房間。

後來,石先生因為和外國顧客交流困難,無法接待他們,許多生意自然也就無法做成。

其實想想,若是當初石先生虛心向兒子請教幾句簡單的交流語,那麼他也許就能和外國顧客做成生意,他的苦惱也就隨之解決了。看到這裏,我們有沒有也替石先生遺憾呢?

一位著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總是認為,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還多,那你是放棄了被孩子影響的權利。”父母最好都不要放棄這種權利。

因為和父母相比,盡管孩子的知識儲備很少,但他有好奇心,想象力豐富,求知欲望強烈,他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孩子的這種優秀品質,是已經成人的父母很少有的。和父母相比,孩子的確沒什麼閱曆,但他率真、純淨,不拘泥於世俗,誠實得讓成人慚愧。這樣的孩子,難道不值得父母向他學習嗎?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吧,過馬路的時候,“紅燈停、綠燈行”,這是大家不用思考就能說出來的交通守則。但你可以站到路邊上去看,有幾個成人能真正做到呢?父母一邊說著“孩子你要遵守交通規則”,但一邊自己卻要麼騎車載人,要麼急切地闖過紅燈。這樣一來,父母還能教孩子什麼呢?率真的孩子就會問了:“媽媽,您為什麼還闖紅燈?”他也會問:“爸爸,您不是說騎車不能載人嗎?”父母又該如何回答呢?

而且,今天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新鮮的事物如潮湧一般地接踵而至。電腦、3G手機,等等,在父母還對其懵懂未知的時候,孩子早已經熟練掌握。他對這些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強,接受速度之快,是腦袋裏裝了太多事情的父母所不能比及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謂教師,不就是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需要自己去虛心向其請教的人嗎?既然孩子有比父母強的地方,父母為什麼不能去向他請教呢?難道年齡小、閱曆少能成為拒絕向他請教的理由嗎?不!父母需要反思,需要放下思想的小包袱,需要以一顆誠懇的心去麵對孩子。

放低姿態,向孩子學習,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可以參考下麵的建議:

父母要還原自己的童心。

孟子說:“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什麼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孩子的心智尚未經曆太多的歲月,他還未被世俗所扭曲,所以他擁有最寶貴的善良品質。

父母還原自己的童心,就是要讓自己也回歸那種純淨自然,就是要讓自己蹲下身子來和孩子說話,就是要讓自己能理解他的思想,並與他做最為親近坦誠的交流。還原童心,就能重新激發起對知識的渴望;還原童心,還能讓父母找回童年的快樂;還原童心,更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要向孩子學習,父母就是先要讓自己變成孩子,放低姿態,讓自己久已失去的童心重新複活。隻有持這樣的態度,父母才能真正從思想上願意向孩子請教。

多多欣賞孩子的優點。

長久以來,有的父母都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正是這種不知道哪裏來的“超級自信”,才使他們看不到孩子的閃光之處,在他們眼中,孩子多是“錯誤一大堆,不教育不成器”的。但是,人總是會有優點的,孩子也不例外,他長於別人的地方就該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

台灣著名女作家羅蘭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算術不好,有些知識點老師無論怎樣給她講,她都聽不懂。老師甚至還單獨給她開小灶,她依然沒什麼長進,她覺得自己當時真的就是一個笨學生。

當她惴惴不安地將48分的算術成績單拿給父親看的時候,父親卻說:“你的理解力不行,但記憶力卻很好,現在不要忙,等你長大一點,理解力會慢慢增強的。”

後來,父親的話果然沒錯。等羅蘭到了高中,她的幾何代數已經都很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