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1)(3 / 3)

不說孩子笨,讓孩子也不說自己笨,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要知道孩子的實力在哪裏。

板凳寬,扁擔長,各有優點。所以,孩子在哪些方麵有優勢?孩子的實力到底有多少?這些都需要父母通過認真觀察來全麵掌握,並讓孩子自己也要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

無論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強還是弱,隻要是能在自己的基礎水平上有所進步,就是好樣的,就該是值得表揚的。而且,清楚自己的實力,並能努力求取進步的人,我們也稱他為“有自知之明”、“有進取心”。若是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那何愁他不會努力學習呢?

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自我形象。

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還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給他一些正麵的評價。同時,父母也不要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消極情緒,否則就會影響他的自我判斷。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父母能挖掘出孩子的特質,看得到他學習上的優點,並鼓勵他繼續發揚優點,還可以讓他以優點帶動缺點。而且,父母也不要幫助孩子下結論,否則孩子依然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孩子隻有能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自我形象,他才能有信心去繼續努力,他才有可能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給孩子一種積極的期望。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福德一起來到了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中選出3個班,進行了一次“發展測驗”。然後,他們將一份名單交給了教師,並用讚美的口吻說:“這些學生將有可能有良好的發展。”

8個月後,兩位心理學家再一次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而且他們的性格也都非常開朗,都有很強的求知欲望,也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老師的關係也非常融洽。其實,心理學家提供給老師的名單隻是隨機抽取的,但麵對這份名單的老師卻對這些學生有了積極的期待,學生受到了老師的影響,因此也就變得更加自信,他們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

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所以,父母要能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去期望孩子,給予孩子最起碼的信任,相信他可以盡自己的努力去學習,並能學有所成。那麼孩子在父母的積極期望下,就非常有可能如那名單上的學生那樣,獲得長足的進步。

多在學習方麵真誠地鼓勵孩子。

鼓勵會讓人堅定信念,鼓勵會讓人有被肯定的感覺。一個人若是生活在鼓勵當中,那麼他的內心會充滿無限希望,他也能更快地接近成功,並創造更多的奇跡。

所以,父母要多鼓勵孩子,鼓勵他擺脫自卑心理,鼓勵他勇敢戰勝學習上的困難。

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要慎用“虛假鼓勵”。所謂虛假鼓勵,是指父母說的話,聽起來好像是鼓勵但實際卻並不是鼓勵,比如“你看你隻要努力你就能成功,知道你以前的錯誤了吧”、“如果你再加把勁,你還能進步更多,千萬別再像以前那樣了”、“你終於進步了,我還以為你一直笨下去呢”,等等。這類話語並不是父母完全的鼓勵,裏麵或多或少都會包含有責備的成分。在孩子看來,這就好比是父母送了他一份禮物,但最終卻又將禮物收了回去,孩子的心情就會變得沮喪,這將不利於他未來的學習。

別讓孩子因期望而產生壓力。

盡管父母的積極期望與鼓勵,有可能會讓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形象,從而使他能繼續努力。但是,有時候父母的這些期望也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尤其是當這些期望過於殷切的時候。

所以,父母的積極期望要給得恰到好處,不要總是去提醒孩子,說“我們非常信任你”、“對你有很高的期待”、“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這樣的話若是說得太多,孩子就會不自覺地開始焦慮,他會強迫自己必須去達到父母的目標,若是達不到,他就會變得悲觀失望。這樣將使他變得更為焦慮,如此循環往複,就會惡性循環,孩子最終也許會因為期望而失敗。

溝通箴言

“笨”標簽貼上了就不好揭下來,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去給孩子貼這個標簽。鼓勵、積極的期望、適當的期待,這才是讓孩子能建立信心,並不斷努力的因素。學習需要過程,父母要讓孩子相信,他的勤奮一定可以換來好成績,世界上並沒有“笨”孩子。

“媽媽(爸爸)的獎勵很特別哦!”

不對孩子進行金錢和物質“誘惑”,換種方式獎勵孩子

如果去動物園或海洋館參觀,許多人都會去看動物表演。比如說海豚表演,當海豚按照馴養員的要求做好一個動作之後,馴養員都會從隨身的小桶裏摸出食物給它,以示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