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2)(1 / 3)

於是,有一些父母就開始效仿這種方法,將其運用到激勵孩子的學習上。隻要孩子學得好就給其一些物質甚至金錢的獎勵,並且經常對他許下這樣的“諾言”:

“如果你能考高分,我就給你買……”

一位母親為了讓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好好學習,就給他製定了一個獎勵製度:平時小考若是能考到90分以上,就獎勵10元錢;若是大考能進前10名,就獎勵50元錢;若是能考到前5名,就獎勵100元錢。

開始的時候,這個獎勵製度對兒子有很強的吸引力。他每天放學回家就是鑽進房間認真寫作業、溫習功課,幾次考試下來成績也都不錯。母親也實現承諾,給了兒子獎勵。但時間一長,母親就發現兒子學習的熱情遠不及開始時那麼高漲了,學習變得敷衍,而且還出現了厭學的情緒。母親隻得加大獎勵的“籌碼”,但仍然未見什麼成效,她一下子犯了愁……其實,許多父母都會有這位母親這樣的經曆,對於孩子的學習動輒就給金錢、物質獎勵,開始的確很奏效,但慢慢地就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結果。於是,父母就會像這位母親一樣陷入苦惱之中。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研究發現,“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活動的時候,如果對他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有可能減少他對這項活動的興趣。”

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些學生解答妙趣橫生的智力題。

最開始,所有的學生答對題了都沒有獎勵。而後,他將學生分成了兩組,一組學生每答對一道題就獎勵1美元,另一組則不獎勵。

在兩組學生休息或自由活動的時間裏,德西發現,有獎勵組的學生隻在拿獎勵的時候很賣力地解答,而無獎勵組的學生卻熱衷於去尋找答案。也就是說,有獎勵組的學生對解答這些智力題的興趣在減少,而無獎勵刺激的學生卻依然興趣濃厚。

德西認為:“獎勵刺激容易引發人的外部動機,其特點是持續時間比較短;而與之相反的內部動機則是對所從事事情本身的興趣,它的持續時間會很長。”

由此可見,物質獎勵對於人的興趣發展來說,並沒有起到什麼好處,反而會磨滅掉人的興趣。父母從心理學家德西這裏應該得到啟示,用金錢或物質去刺激孩子學習,是不可能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的,相反,還有可能會使孩子對物質利益過分追求,將學習作為與金錢物質作交換的籌碼,從而失去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尤其是當孩子本身對學習有一定興趣的時候,父母的金錢物質獎勵還有可能會弄巧成拙,使孩子盲目追逐金錢,學習主動性降低,並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

那麼,不用物質或金錢獎勵,父母又該用什麼樣的獎勵來激勵孩子愛上學習呢?

搞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了,就隻是一味地說:“你必須努力,你隻要能考出好成績,我就獎勵你。”然後就是羅列出要麼是紅包、要麼是豐厚物質的“獎品”名單。

但父母要注意的是,孩子究竟為什麼不愛學習呢?他是真的隻單純地需要有人刺激他一下他才會努力嗎?還是說他其實是在學習上有問題需要解決?父母不問原因,隻是給孩子金錢、物質獎勵,這樣激發孩子學習的做法,沒有對症下藥,當然也不會產生好效果。

所以,當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開始下降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用獎勵,尤其是金錢、物質獎勵去刺激他。首先要能搞清楚孩子的學習究竟出了怎樣的問題,是學習上偷懶了?還是沒有聽懂教師的講解?還是他對知識的理解有偏差?

在明了這些問題之後,父母應該針對病症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一旦他“茅塞頓開”,即使父母沒有獎勵,他也能自覺地努力學習。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孩子的學習也一樣,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父母就用不著挖空心思地非要用什麼獎勵去刺激他學習了,他會自覺地投入知識的海洋,並且還會學有所成。

2009年高考,廣西理科狀元是一名叫黎璿的女生。當外人問及她的母親有什麼教育經驗的時候,她卻說:“這要歸功於女兒從小養成的效率高、時間觀念強的學習態度。”

在黎璿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培養她獨立看書、學習的習慣,並且還告訴她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做完之後,才能去做其他事情。這樣,黎璿從小就養成了自覺、獨立的學習習慣,她非常重視課堂效率,幾乎不會將難題帶回家裏解決。學習效率高和時間觀念強,正是她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

通過黎璿的例子,父母應該多多思考,與其在後來不停地用獎勵來交換孩子的好好學習,倒不如最開始就培養他自己能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可以給孩子一些精神獎勵。

其實若是孩子真的學得好,父母也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精神獎勵。比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父母的真心誇獎將會使他產生榮譽感,從而更加努力學習;肯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可以為他準備小紅花,微笑、擁抱、親吻,或是對他的成就豎起大拇指;若是孩子一段時間都表現得很好,父母就可以說:“我們給你準備了特別的獎勵,以表揚你的良好表現。”然後,就可以帶他去看有意義的電影、給他做一頓他愛吃的飯菜,或者去做一次旅遊放鬆身心,等等。